中国内地公布的首季经济数据出乎预期地好,中央两个高层会议又对形势出现乐观判断,一些经济专家判断中国经济已经企稳, 令市场出现中央宏观政策已经转向、宽松货币环境已经结束的气氛。但应该看到,内地首季经济数据的优异表现有多项特殊因素,止跌回稳的 基础并不巩固,未来三季变数仍多,特别是在通胀可能升温的情况下,当局刺激经济的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中国经济仍面临严峻考验。
经济数据好过预期 隐忧在难过分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首季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4%,超出预期,其中工业生产大幅回升,消费需求明显改善,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24 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近三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跑赢GDP增速,消费者信心指数比去年第四季提高3.2个百分点。3月份制 造业PMI时隔3个月后重回扩张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1个百分点,是全球唯一上调的经济体。
紧接着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之后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进一步提 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都被解读为不再将经济增速回升作为主要目标,显示政策重心转变,意味银根 宽松政策已告结束,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已经出现。
但现在就得出中国经济下滑局面已经扭转的结论,未免过于乐观。必须看到,内地制造业投资仍然疲软,这意味着企业对未来需求的预期 并未明显改善,企业家信心仍然不足。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都在放缓;从内部看,结构性矛盾还比较多,6.4%的增幅与去年 同期相比,仍属下滑,实体经济还面临着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等矛盾和困难。
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速从2011年跌破10%、2012年跌破8%、2015年跌破7%至今,持续近10年的下行趋势并未改变,无论高质量发展能 否实现,高速度发展已不可持续,短期内很难出现向上的反弹。今年首季经济回稳,是前一阶段减税、定向降准等刺激政策的结果。同时,出 口表现也较飘忽,若欧美就业、消费数据欠佳,出口数据也不会好。环顾全球,没有一个大型经济体是靠出口来维系经济增长的,故中国的出 口增长也难长期维持。最后,消费表现不俗,是一方面靠减税政策,另一方得益于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回稳的财富效应。按目前态势,接下来 难再大幅减税,资产价格也难持续上涨。伴随老龄化社会来临,消费的增长也会遇到樽颈。
“猪油共涨”通胀阴霾 未来靠改革非宽松
今年特别需要留意是通胀的升温。非洲猪瘟已经令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无一幸免,导致生猪供应出现插水式下滑。3月份全国猪肉价格是连 跌25个月后首次上涨,涨幅5.1%。农业农村部已预料下半年猪肉价涨幅可能超过70%,到今年第四季,会创2016年以来的新高。由于猪肉在CPI 统计中的权重占2.5%,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从1.5%跃升到2.3%,升幅为一年来最大,仅猪肉价格一项就带动了0.12个百分点。 同时,CPI权重中另一大项油价也在飈升,美国为制裁伊朗,取消其所有石油出口豁免;沙特、俄罗斯为保油价而减产;委内瑞拉石油产量持 续下跌……令国际油价突破75美元大关。“猪油共涨”,通胀压力很大,势将对宽松货币政策构成制约,更要警惕滞胀风险。
中国经济已经多次借刺激政策续命,未来的经济增长只能寄希望于改革。从近期政治局和中央财经委的两场会议来看,中央对此有清醒的 认识,屡次重申不搞“大水漫灌”(盲目放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重提“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在在显示不 想重蹈2008年4万亿救市的覆辙。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内地经济的下行压力,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财经委的会议更明确提出, 要推动改革开放,善用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化改革,显示有意借中美谈判,对中国经济作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而非宽松刺激,才是未来经济发 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