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是『它』的势力大幅改写全球版图的一年。我们,正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窘境。」说话的是欧洲汽车研究权威机构波鸿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汽车教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 杜登霍夫口中的「它」是中国,这个原本被德国汽车业认为无足轻重的对手,在短短几年间脱胎换骨,让欧洲备感威胁。
据欧洲运输环境联合会(T&E)统计,2023年欧盟销售的电动车中,约有19.5%是在中国制造,而随着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制造商继续夺取欧洲市场份额,T&E预估到2024年底,数字将升至25.3%。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今年初公布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491万辆,超越日本的442万辆,首度跃升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老大」换人当的背后,相当程度来自电动车的贡献。
电动车的火爆出海,尤以比亚迪为代表。翻开去年数据,比亚迪不仅在第4季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登上全球之冠,去年全年海外出口亦来到24万辆的史上新高。
德国总理萧兹在4月中访问中国时表示,在某个时刻,德国和欧洲终会出现中国汽车,但「竞争必须是公平的⋯⋯。不能倾销、产能过剩、侵害产权。」
事实上,早从去年秋季开始,欧盟即对在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今年3月,欧盟进一步表示,将开始实施针对中国电动车进口的「海关登记制度」,并暗示在相关贸易调查完成前,就可能对进口的中国电动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中国在生产电动车上有极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电池方面。」杜登霍夫观察,中国政府对电动车产业多年「有意识」地投入,已渐渐筑起一道相对深厚的产业「护城河」。
此外,德国资深汽车产业分析师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分析,中国车企「不怕犯错」,相较于传统的市场调查,「他们更愿意在市场上直接测试车款,这将显著加速产品的翻新。」中国车企「自我进化」速度惊人。
然而,这不代表欧洲就该对中国筑起「关税壁垒」的保护城墙,杜登霍夫解释,考察德国大众集团有四成获利来自中国,保时捷、奔驰以及BMW等旗下众多知名品牌系列车,也都有相当高占比是从德国出口到中国,「一旦课征关税,中国势必会进行报复,这对德国汽车工业的伤害将非常巨大!」
杜登霍夫对德国汽车的竞争力仍有信心,不过,其他欧洲车厂或许就未有如此强的信心,例如,坐拥标致、飞雅特等品牌的法国斯特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欧洲业务主管乌维(Uwe Hochgeschurtz)近日就提醒,许多中国车企在国内销售类似电动汽车的价格,大约仅是欧洲标价的一半,以此推论成本,这些车企纵使在欧洲被增加关税、抑或降价销售,仍很有机会在欧洲赚取足够利润。
「中国人可以把价格打到你连做梦都不敢想像的低⋯⋯!对他们来说,欧洲仿佛就是天堂。」乌维说。
面对中国业者的步步进逼,特兰蒂斯执行长唐唯实(Carlos Tavares)日前忧虑地表示,如果欧洲不采取任何作为,比亚迪最终可能会如其品牌名称BYD(Build your dream)所暗示,成功「成就它的梦想」;相较之下,「欧洲人非但可能不会成就自己的梦想,反而需要为明天的恶梦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