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一片对中国投资「去风险」的气氛下,德国企业另辟蹊径增加对中国本土供应链投资,以保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图为上海车展的德国大众汽车展场。(图/路透)
德国政府和欧盟的欧洲政界人士正向德国最大一些企业施压,要求它们减少对华投资,以降低对中国的风险敞口。但这些公司显然不予理会,多家知名跨国企业如大众汽车与巴斯夫化工仍持续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华尔街日报》报导,虽然来自官方的压力大增,但近几个月来,在中国有较大规模业务的德企采取的措施是尽量提高供应链本土化,减少对德国进口的依赖,甚至直接与中国企业建立联盟关系。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保护德企在中国的市占率与利润,以应对中国与西方政治关系恶化造成的影响。
报导说,欧盟执委会(European Commission)上周宣布对中国进口汽车展开不公平补贴调查,中国目前是德国汽车强劲的对手,尤其是电动车领域。今年稍早德国政府告诉德企应该减少对中国的风险敞口,以降低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德国央行警告,鉴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相关风险升温,企业和决策者需要重新考虑供应链结构,对于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活动也要三思。
报导表示,在西方孤立中国的情况下,德企将遭遇最大的损失,然而德企却不退反进,反而更深入与中国企业合作,以便在全球政治气候改变形成风险时,在中国的德企仍能持续大量生产。例如德国大型化工企业巴斯夫公(BASF)计划把供应链整个搬到中国,以避免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并借此保住中国的市场。
这种被称为「围栏保护行动」的策略受到许多德企的欢迎,例如西门子将在中国增加约1.4亿欧元投资,他誓言要捍卫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采取这种策略力度最大的有大众汽车、宝马汽车(BMW)和奔驰(Mercedes-Benz)等汽车制造商。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全部汽车制造商向中国出口了25万辆汽车,而仅大众汽车一家,在中国就生产了320万辆汽车,与该公司在整个欧洲生产的汽车数量相当,可见中国业务对大众的重要性。大众今年还投资小鹏汽车,该公司中国业务CEO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称,这种合作关系是「在中国生产、为中国生产」战略的重要举措,大众总公司CEO奥博穆(Oliver Blume)也说,「西方和中国的生态系统渐行渐远,我们必须调节新形势。」过去的几年里,该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所使用的零部件和材料中,本地采购比例已大大超过90%。
今年稍早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汽车在庆祝与中国合资华晨宝马成立20周年时宣布,将在2026年开始为中国客户在中国生产下一代电动车,而不是从德国出口至中国。目前华晨宝马从约430家本地供应商处采购本地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并扩建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以加强本地设计和开发。
报导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德企的中国战略,德企对华投资在多年下降后开始反转上升,而德国对华出口则有所放缓。荣鼎分析师巴尔金(Noah Barkin)说,无论是从收入的角度或是向电动车技术转型来看,中国市场对德企都是生死存亡关头。它们就像温水煮的青蛙,不会跳出来逃走,因为他们担心在锅外头更加难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