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峰会刚以各国达成折衷性协议的结果划下句点。 (图/路透社)
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峰会刚以各国达成折衷性协议的结果划下句点。东道主英国、与会者和观察员说,这项协议勉强有达到标准,但最终是否成功,仍取决于各国政府未来行动。
在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达成协议,把全球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准高摄氏1.5度以内,好让世界有机会避免气候变迁带来最糟糕的后果。
COP26主席夏玛(Alok Sharma)13日晚间于协议通过后表示:「我想今天我们可以很有信用地说,1.5度的目标仍在有可能达成的范围内。但情况岌岌可危,我们必须履行承诺才能存活下去。」
这项协议获得近200国支持,内容首度明确锁定化石燃料、要求各国政府加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承诺增加经费以帮助正对抗气候变迁的穷国。化石燃料的使用是人为全球暖化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协议还争取到各国、企业及投资人的自愿承诺及协议,旨在为汽车和飞机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效应强大的甲烷、保护森林及支持绿色金融等。
但路透社指出,协议也不免有妥协,从寻求更迅速行动的富国,到富蕴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和海拔低的岛国,各方都有不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说:「通过的文本是一种折衷,反映出利益、条件、矛盾,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意志状态。」
他还表示:「气候灾难仍很有可能发生,是时候进入紧急模式了。」
COP26并未要各国做出足够的减排承诺、为限制升温在摄氏1.5度以内的目标划出一条明确道路,而是让近200个与会国家明年加码承诺,以缩小差距。
然而,落差很大。各国政府目前许下要在这个10年内减排的承诺,仍将导致升温达摄氏2.4度。
要达到控制升温在摄氏1.5度以内的目标,各国必须在2030年之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到比2010年水准少45%的程度。但在各国现有承诺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了2030年反而会增加近14%。
环保团体Avaaz代理执行长万德(Bert Wander)说:「COP26的种种妥协虽让我们仍有可能达成(把升温控制在)摄氏1.5度以内的目标,但情势仍是千钧一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上周在与美国的联合声明中宣布将减少使用煤炭、减少甲烷排放、保育森林等措施,借此加快减排脚步,但甚少说明细节。
此外,一些坐拥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格拉斯哥协议里淡化针对化石燃料的文字,中国也是其中一员。
草案原本呼吁各国逐步淘汰煤炭使用和化石燃料补贴,但随着谈判结束,字眼从「煤炭」变成「未采用碳捕捉技术的煤炭」,这让一些国家仍有空间在应用碳捕捉技术的条件下继续使用煤炭。
对化石燃料的「补贴」用字也变成「低效补贴」,却未定义何谓低效,使得一些政府有迂回空间继续补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使用。
中国与印度还在协议通过前最后一刻出手,把草案中要求「逐步淘汰」煤炭改成「逐步减少」。
资金向来是富国与穷国之间争执不下的议题,格拉斯哥协议在这一点上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归根究柢,资金的问题在于公平性,以及富国是否须为穷国所承受的代价埋单;一般认为,富国长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迁的主因之一。
协议达成了一些进展,要求已开发国家「为协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迁而提供的集体资金,必须在2025年之前,较2019年的水准至少增加一倍」。
协议也首度在保险部分提到「损失和损害」,这是指一些国家因气候灾难而面临的费用,这些国家多年来一直为此要求赔偿。
但在美国、欧盟及其他富国反对下,协议最终没能取得赔偿资金。
最易受气候变迁冲击的几个国家颇不情愿地支持了最终版协议。位于加勒比海的安地卡及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谈判代表尼柯森(Lia Nicholson)说,她的国家与其他参与谈判的小岛国「将适时表达不满」。
富国曾于2009年答应,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用以因应气候变迁,却没有遵守承诺,穷国担心迟迟拿不到钱。富国如今希望能在2023年之前拨付1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