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 (新华网)
黄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长期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石油替代途径与新能源汽车、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工作,创建了发动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
中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还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近日举办的「2021第一财经零碳峰会」上,黄震指出,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是换了一个赛道,这很关键。
黄震表示,双碳目标将撬动更大产业发展机遇,中国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人民币数百兆级的投资和持续数十年的努力,这也将塑造更高品质的经济和就业、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
40年内净零排放 难度高
尽管碳达峰、碳中和放一起叫「双碳」,但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黄震指出,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到一定程度,碳达峰是必然的。但如果在碳达峰后要继续实现碳中和,就不是这样的概念。 「因为碳中和是净零排放。也就是说,中国需在40年不到的时间将85%的化石能源变成净零排放,难度主要体现在这里。碳中和事实上是质变的问题,需要能源领域的大变革才能实现。」
推进碳税立法 支持创新
黄震提出了一个未来清洁、零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模式:以「新能源+储能」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以「化石能源(CCUS)+核能」为保障。具体来说,就是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成为主流。一旦无法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火电+化石能源(CCUS)来解决,用以平稳地保障电力供应。
他认为,需要最大力度地去支撑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另一重要的关键点是,要从管理上、法律法规上,以及市场机制上去支持这些创新成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的顺利推进。黄震指出,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在考虑碳税相关政策,以及碳税法律法规的推进;未来,碳减排的机制一定是透过市场机制来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