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产业经济,刺激多数企业加速数位化、远端化的脚步,并在多人远端共构、远端协作两方面导入AR/VR应用,特别是在产品设计、生产线维护、远端现场指导等方面,有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此也进一步推动AR/VR市场发展。
其中,全球AR装置2021年预估将可达到130万台;2022年则有望至430万台,显见疫后时代厂商对导入新技术方案的接受度大幅增加;此外,随着更多交互传输的资讯量出现,透过5G网路避免互动效果延迟,也成为不少厂商的选择。
TrendForce进一步表示,随着AR/VR在商用远端应用需求增加,沟通互动和即时3D物件的分享都会需要大量网路频宽,为确保能达到低延迟的良好协作效果,就会进一步推动5G商用需求,也因此吸引电信大厂如Ericsson、中国移动、NTT DoCoMo及中华电信等开始结合AR/VR装置,推出5G专网服务服务给企业,以此建设效率品质良好的AR/VR远端应用。
商业需求激增成为推动AR/VR市场的关键
VR市场方面,前期较高的产品定价和搭配高规格PC的需求,导致发展规模有限,直到2020年Facebook推出299美元独立VR装置Oculus Quest 2后,VR装置出货量才开始有明显增长,加上Facebook欲将VR应用推往虚拟社群互动,提供消费者更多功能服务。
VR装置预估从2020年443万台,2021年将成长至565万台,除了消费端娱乐应用外,商业端需求也是其重要推力。由于VR装置定价普遍较AR装置低,故不少厂商会选择直接采购消费端VR装置在商业应用上使用,随着此需求增温,也会刺激品牌厂商会尝试推出售价更高的商用VR装置创造更多价值。
AR市场方面,由于技术门槛和成本更高,导致市场接受度更低,多数会以专案形式少量供货给客户。近年虽透过采用Si-OLED等成本较低的零组件,以及分离式设计拆分运算元件以降低成本,但效果依旧有限,这也是AR装置市场一直没有明显成长的原因。
如前述所提,因疫情使远端作业需求提升,迫使企业加快数位转型的脚步。尽管此变化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压力,使厂商不得不做出改变,但却成为AR/VR装置受到更多全球企业关注,并加以采用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原本市场规模就较小的AR装置市场,就因此出现较明显增长,预估从2020年58万台增加到2021年130万台,其中Microsoft HoloLens 2是最主要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AR/VR市场需求近年虽逐步提升,但2020年底受限于半导体等零组件供应短缺,进而影响AR/VR装置生产,故2021年AR/VR装置的出货成长幅度仍会稍微受到压抑。
主攻商业应用市场,感测器为AR/VR装置发展核心之一
随着AR/VR市场需求增加、以及预计苹果(Apple)将推出相关装置,成为吸引更多硬体厂商欲往该市场发展的两大诱因,同时也促使众品牌厂商开始调整产品发展策略,以利满足商业应用需求,并做出产品区别化。
因此,更多感测器的搭载也成为AR/VR装置发展的方向,包括直通(Pass Through)相机、6 DOF相机、眼球追踪模组、脸部追踪模组等感测元件,会先在商业用产品上搭载,再逐步应用在消费端产品,例如HP推出Reverb G2 Omnicept就是基于原本的消费端产品,增加眼球追踪、瞳孔大小量测、脸部感测、心跳率等功能,最终目标仍是商业市场应用领域。
AR/VR装置的各种感测应用,厂商虽以收集更多资讯以进行分析做为主要功能特色,但这类应用需求的场景数量较为限定,并不会因此创造大规模硬体装置需求。不过这些感测器亦能提高AR/VR应用真实性,例如脸部追踪模组可强化虚拟人物的细致表现、直通相机能抓取外部影像进行远端分享等,将有助于厂商打造拟真的虚拟世界平台,或提供更完善的远距互动或协作应用。
商用需求增加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AR装置扩大生产,过去AR装置是依案子需求,进行少量多样方式生产提供,由于必须创造额外价值才能吸引客户使用,故在软硬体会依照客户需求进行调整改变。
举例来说,Epson在AR市场策略也逐渐从过去自己出面推动市场,转为提供硬体让方案应用商来寻找市场,再进一步变成提供零组件给其他厂商打造产品,应对各地区市场发展方向转变,而这样的好处也在于能在商用需求增温下,让方案商提供企业整套方案,或让授权厂商与当地电信厂商合作,提供搭配5G网路的AR/VR应用给企业客户。
企业需求成推动5G结合AR/VR应用关键助力
对电信厂商而言,5G建设花费大量成本,但以目前智慧型手机使用习惯来看,无法完全消化5G频宽,也就等于投资成本无法回收,因此才寻找其他具备5G需求的应用或产品,包括IoT、直播、AR/VR等。而AR/VR装置搭配5G的目的是能提供更好品质影像,增加网路的传输资料量需求,加上不少AR/VR装置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外接智慧型手机设计,让装置不需内建5G模组也能透过智慧型手机的5G网路上网,也使不少电信厂商将AR/VR应用纳入5G发展环节,例如NTT DoCoMo针对将举办的东京奥运展示之各种5G体验中,就有不少应用情境是基于AR/VR装置的使用。
不过,即使厂商希望市场需求升级并提供相对应产品,消费者依旧会评估需求和差异做出决定,并非会全盘接受厂商方案。
在疫情发生前,对电信厂商来说,AR/VR应用能消耗到5G频宽自然最好,即使效果不彰也不会造成太多损失,故即使有在推动5G结合AR/VR应用的发展,也仅局限在VR直播、360度摄影等,将既有应用升级为AR/VR影像的服务,整体仍属被动发展。而疫情发生后,随着厂商加速数位转型,对远端视讯、远距支援等需求开始增加,且对AR/VR应用的接受度也开始提高,故状况就从5G搭配AR/VR无法创造新需求;转变为5G搭配AR/VR能满足新的企业需求。
整体而言,原先不论是VR直播还是360度影片,都只是单向影像数据传输,稍微延迟并不会影响到消费者满意度,但远端互动就需更频繁且无延迟的大量数据传输,意即延迟与工作效率成正相关,毕竟透过数位转型提高工作效率亦是企业目的之一,故电信厂商也因此搭配AR/VR应用推出企业专网满足这方面需求。
电信商布局策略与案例
Ericsson在英国发展制造业客户前,就已在南京5G智慧工厂尝试AR应用导入,该工厂是与中国电信商江苏中国移动合作,Ericsson在其中采用5G AR应用进行远端培训和协作,以此缩短实际商务旅行和运输时间,并将培训相关内容资料透过5G同步到管理系统,做为进一步分析取材。
除了中国移动外,中国还有不少电信厂商也往5G搭配AR/VR的商业应用发展,例如中国联通与中兴合作,替宝钢湛江钢铁打造5G智慧制造系统,其中就包含利用AR眼镜搭配5G进行智慧检测,透过低延迟的5G网路和眼镜相机模组,以及AR影像和语音在远端协助故障排除和维修。
至于东京奥运,日本电信厂商NTT DoCoMo长期致力于发展各种5G应用和展示,例如与OCVB、TOPPAN合作提供远端AR/VR教学方案,让学生可进行各种临场体验,并透过远端由专家进行解说。 NTT DoCoMo不仅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自家AR眼镜Lightweight Display Glasses,也偕同AceReal合作,推出AceReal for docomo服务方案,包含AceReal AR装置、5G网路与应用软体,主要以远端作业支援为主,并以日本在地化的语言和UI设计为主要特色,强调AceReal AR装置能具备防尘、防漏与对应高温场景的性能。
中华电信在部署5G应用服务时,IoT与AR应用也是其中一项重点,故也有推出AR远端协作的hiRemote服务。 hiRemote包含1支AR眼镜和2个通讯帐号,依客户需求还可加购连接AR眼镜的5G手机、辅助配件等其他收费内容。
hiRemote虽是提供远端协作为主的服务,但并非是一整套完整方案,且运算核心是基于智慧型手机;简单来说,hiRemote仅将智慧型手机接收到的5G传输影像用AR眼镜放映出来,故hiRemote不容易直接与既有生产线、智慧工厂系统连接整合,而偏向较简易的视讯协作应用,若要结合5G与AR/VR应用到智慧工厂等商业端,还有搭设5G专网与相对应的整套方案需纳入考量。
AR/VR应用成本、价值分配是供应商两大投入考量
综上所述,AR/VR应用短期间最显著的应用发展是「多人远端共构」和「远端协作」两方面,将有助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多人远端共构方面,意旨在仅透过相机和麦克风传递的影像和声音,并导入AR/VR应用,一方面提供更真实的虚拟会议,并将实物透过3D物件方式进行分享,以提升会议效果。
另一方面则是搭配如NVIDIA Omniverse等具备模拟功能的服务,便能直接以AR/VR影像进行产品、生产线的检验与校正,而不需实际到场调整或制作样品,替厂商降低成本。
远端协作方面,其效益类似多人远端共构,同样能透过直接沟通和物件的虚拟化提高交流效益,还能因此降低现场人员的技术需求门槛,如此厂商并不需在每个现场都配置高技术能力的人员,而是能把这些人员集中再透过AR/VR远端协作方式进行现场指导,如此便能提高现场品质和效率,并同时降低企业成本。
长期来看,由商用需求推动AR/VR应用市场,再带动5G企业专网需求的成长潜力备受期待;短期看,则仍有成本与价值分配两大问题待解决。
首先,不论是AR/VR装置还是5G专网需支付的成本皆高,故目前大部分厂商仍处在小规模尝试阶段,投入尚不足导致实际应用体验略差,进而影响厂商后续采用意愿,例如网路铺设的环境不够广和频宽不足等,导致延迟或无讯号,让远端协作效率更差。
其次,价值分配问题,因不少方案是直接以单一费用向客户提供AR/VR装置、5G网路与软体平台,优点是对客户来讲方案相对单纯,提高采用意愿,但该笔费用要如何妥善分配给AR/VR装置、电信与软体平台方案等供应商仍是问题,尤其AR/VR装置成本偏高、5G高价的建置成本也才刚投入,若是分配的价值不足,将导致供应商不愿意长期参与其中。 (本文作者为TrendForce研究经理蔡卓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