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传媒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丹麦情报部门协助下,利用丹麦海底电缆网络,长期窃听德国、瑞典、挪威以及法国4国的政治人物,其中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消息曝光后,引起国际舆论哗然,这是8年前欧美传媒爆出默克尔手机遭美国窃听事件之后的又一场“窃听风暴”。由于美国总统拜登将于本月中旬展开上任以来首次欧洲之行,重建跨大西洋互信与合作是此行目的之一,这次“窃听风暴”,势必给此行蒙上阴影,也给双方正进行的新一轮跨大西洋数据传输协议谈判,增加不确定性。
据报道,在丹麦情报部门协助下,NSA透过窃听,获得了欧洲多国政要的电邮、电话通话、网络活动包括搜寻足迹,以及网络聊天和通讯信息,窃听活动至少持续到2014年。而丹麦国防情报局局长和另外3名情报官员于去年8月遭国防大臣撤职,理由是“隐瞒重要且关键的信息”,并在2014至2020年期间“提供不正确的信息”,据报亦与美丹合作的窃听活动有关。
沉默数天后第一个怒刚美国窃听的国家出现首相直言必须追究
重演八年前戏码 证美承诺不可靠
窃听丑闻曝光时,正值德法两国峰会召开之际,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会后的记者会上,皆要求美国和丹麦解释,马克龙更声称,“在盟国之间做这种事不可接受,特别是与欧盟合作伙伴之间做这种事更不可接受。”挪威和瑞典反应强烈,要求美国和丹麦解释,挪威甚至还传召了美国使节交涉。但迄今为止,美国国务院及NSA都拒绝回应,白宫发言人仅回应称,“将与欧洲盟友和伙伴一道,透过适当的国家安全渠道解决任何问题”。丹麦首相更轻描淡写地表示,与欧洲盟友进行了“良好的对话”,又指“没有修复关系的必要”。
此事不禁令人想到8年前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PRISM),以及2013年德国传媒报道,默克尔的手机号码早于2002年她未当德国总理时,就上了NSA的窃听名单,直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年6月访德前数周才被删去。奥巴马当时誓言他对此一无所知,并向默克尔道歉,于2014年1月更承诺,不再监听盟国领袖,不再对默克尔从事间谍活动。这次事件证明,美国的承诺并不可靠。而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当年曾深度参与“棱镜计划”,对于美丹之间的秘密窃听合作,肯定不会一无所知。
法国总统马克龙因为被美国人监听而非常愤怒
正如“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阿桑奇所说,“美国的规则只有一个,就是没有规则”。美国无视国际规则和承诺,坚持监控全球的背后,体现的正是美国长期奉行的霸权主义逻辑。美国既要拉拢欧盟又对欧盟领袖有强烈戒心,“情报控制与情报霸权”是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一,对盟国也不例外。
拜登上台以来,虽然跨大西洋关系的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正如有分析指出,欧盟发现,尽管特朗普式不加掩饰的“美国优先”自大远去,但在华府温情脉脉的姿态之下,隐藏的是另一种久违的“美国例外”傲慢。这次窃听风暴,将为美欧关系带来新的考验。
据报道,美欧之间的数码政策谈判已到关键阶段,欧盟希望以一份新的跨大西洋数据传输协议,来取代之前的协议,新协议将可确保向美国转移欧洲用户数据的行为,符合欧盟的私隐安全标准。欧洲法院去年7月裁定,之前的协议有被美国将数据用于情报用途的风险。刚刚曝光的“窃听风暴”,坐实了欧洲的最大担忧,势令欧盟在谈判中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德国总理默克尔因为被美国人监听而非常愤怒
数码谈判或有变数 美欠全球一个交代
不过,亦有分析认为,这场“窃听风暴”注定会是一场茶杯里的风波,因为美国对欧洲的监控无处不在,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社会,美国影响力都无孔不入,欧洲各国领袖特别是默克尔等,对于遭美国窃听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对这次窃听风暴的反应,甚至不如8年前般强烈,这也反映了美欧关系的无奈现实。
美国监听门事件曝光后挪威召见美使馆高官讨说法
更重要的是,盟国与美方的情报合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棱镜计划的参与者就包括美英加澳纽“五眼联盟”。去年欧美传媒也揭露,美国和德国情报组织自冷战时期至本世纪初期,一直联手秘密控制瑞士公司克里普托(Crypto AG),靠向外国政府和企业出售加密机器,一边赚取数以百万计美元,一边收集重要情报。所以说,德国的外交和情报系统从未“发现”本国政要被美国窃听,以致默克尔等人都是从传媒报道中得知自己遭窃听,也就毫不奇怪了。这也是事发之后,丹麦若无其事、还有恃无恐的原因。
欧盟目前内部问题成堆,外部压力不减,美国要从中东抽身,欧盟面临的安全和难民困境更会加剧;拜登的“大国竞争战略”,需要暂时缓和美俄关系,亦或令欧盟成为间接受害者。这场窃听风暴或者会短期影响美欧关系,但在政治现实面前,相关国家的抗议并不激烈,风波最终仍将会以欧方的“隐忍”收场。不过,这场窃听风暴,仅仅是美国庞大全球窃密行为的冰山一角,窃听盟友“不可接受”,监控全球更不可容忍,美国欠国际社会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