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认为,美国拥有最完整且友善的法规,对于环境的破坏有限;相较之下,忽略中国开采过程对环境的伤害,才是最大问题。图为开采出的稀土。 (图/路透社)
《华尔街日报》日前刊载出评论,指称稀土危机并不如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不乐观;光靠市场本身的调整力量,就能解决中国的垄断问题。但美国退役空军上校,也是联邦众议院军事委员会顾问的葛林(Jeffery A. Green)却投书「Defence News」并驳斥,《华尔街日报》的报导严重忽略北京切断供应链的能力;对于稀土生产状况、美国满足国防需求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力,《华尔街日报》都存在着错误论述,并低估稀土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葛林认为,认为光靠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便能解决中国垄断稀土的问题,无疑掩盖北京切断供应链的能力,也是对中国现在与未来稀土生产的一种误导。认为美国在禁运下仍能满足国防需求,更是不恰当的论述。对于稀土开采过程的环境破坏,《华尔街日报》的观点近乎膝反射。甚至,《华尔街日报》也忽略整个市场驱动与国家安全的连结。
葛林表示,过去十年以来,类似这类的反面论述,反而抑制稀土供应链的完整发展,并惊吓、困扰政府与市场投资人的前进脚步。
第一,《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大陆稀土占全球总产量的数字正逐渐下滑;但葛林认为这样论点不但误导也不明智的。事实上,大陆只有稀土氧化物生产的主导地位小幅度下滑;却忽略北京在产业链下游的能力,才是决定商品能否进入市场的关键。例如稀土金属、合金与磁石,这些北京不但强势主导,甚至近乎垄断。产业链存在这样的落差,使美国暴露在各式国家安全风险之下。
第二,《华尔街日报》主张,即使处于禁运中,五角大厦仍能满足对稀土的需求;葛林却认为,这样的论点不正确而又危险。事实上,美国国防体系倚赖的稀土资源,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不是难以获得,就是供应短缺。正如同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南所说的,保障供应链目的在于改善美国安全与经济。
第三,主张国内稀土开采对美国当地环境造成破坏,葛林认为这根本划错重点。美国拥有全球最严密规范与环境友善的稀土开采法规,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张,可不断的复制到每一个开采点。相较之下,真正的环境悲剧是世人忽略大陆开采过程对环境有意的破坏。
第四,倚靠自由市场来解决稀土供应链的问题,过去就已试过且以失败告终。 《华尔街日报》的建议,建立在大陆会遵守自由、公平的市场贸易规则的前提上。但诚如世界贸易组织所控诉的,北京会扩大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以塑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因此,倚赖自由市场调控恐无法减低大陆在现有供应链上的据点。
当然,《华尔街日报》的观点并非一无是处;葛林分析,未来想要维持独立性,科技创新的确是重要元素。特别是低价分离稀土氧化物的技术,或是需要政府投资与支持的磁铁技术。具体而言,《国防生产法》针对下一代快速溶剂萃取分离的投资,让美国在与中国大陆竞争时,确保长期竞争力与科技创新。
幸运的是,美国政府已认知到投资的重要性。拜登近日签署行政命令,明确设下关于大流行期间关键需求物资的临界门槛,如半导体、药品的部分成分、稀土等。该命令要求展开100天的独立审查,评估如何重新调整现有关键供应链,以因应我们今日面临的威胁。
此外,联邦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也宣布,成立由两党组成的委员会并调查关键供应链,以更完整的理解哪些项目为关键军事物资,并提供如何降低风险的建议。
葛林建议,政府与国会应重视产业链的重建,特别是与美国安全有关的技术与材料。即使是亚当斯密,也承认自由市场的规则并不适用于国家安全,国会议员与执政者更不能完全自由市场法则牵着走。否则,会忽略比美国更大、更强的「看不见的手」。
特别是,中国大陆想创造自身在全球经济的优势,更不会轻易向市场力量屈服,美国因此需要采取明确战略来维护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