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到来,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掀起了新一波感染高潮,而一度解封的欧洲各国,又相继恢复甚至实行更严格的封城措施,令经济再度面临沉重打击。而疫情为全球之最的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的疫情顾问甚至提出全国封城4至6周的极端措施。另一边厢,在全球抗疫和恢复经济取得最佳成绩的中国,面对外部世界来势汹汹的疫潮,采取近乎锁国的严防死守政策,御疫于国门之外。虽然内地偶有零星本土个案,凭藉高效的检测能力和严格的追踪溯源,始终未有大规模复发,而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已渐趋成熟,收放自如,毋须重启大规模封城措施及限聚令,经济强劲复苏的势头因此得以保持。两相对照,对香港的抗疫策略不无启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香港时间14日早上11时,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近62万,累计超过5300万例;死亡个案增加万宗,达130万。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 疫苗研发缓不济急
尽管近期有关新冠疫苗的好消息不断,但距离使用生效仍需时日,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美国周五(13日)最新的消息是一日新增18万人感染,全国累计感染个案已破1100万,累计死亡近25万人,当选总统拜登的抗疫顾问、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奥斯特霍姆(Michael Osterholm)上周建议,在疫苗使用之前,全国应严密封城4至6周,由政府代为出粮,才能控制疫情。
疫情令经济的下滑仍未见底,经济学家预料,英国第二次封城导致企业和私人雇主缩减招聘,明年的失业率将攀升至约9%。
寒冷的天气令人更多留在室内,从而加剧病毒传播,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病毒的变异。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再度甚至三度感染的病人,这意味抗体可能无效或有效期很短,甚至意味可能出现 ADE(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效应,即抗体依赖增强,就是病毒在感染人体细胞时,相关抗体因变异反而助长其感染强度,保护人类的盾变成了杀人的矛。所以疫苗研发不能操之过急,实验中任何考虑不周的操作,都会对结果产生严重影响。
面对这波外围疫潮,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研判,内地面临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冬季将处于疫情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一刻不能放松。
自上月底起,驻欧美各国的中国大使馆陆续宣布收紧入境限制,要求搭机来华人员须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双阴性证明”登机,经第三国转机者,则须在中转地做第二次双检测,令来华门槛大为提高;中国民航局上周宣布,因有合共62名乘客入境检测呈阳性,对中国国际、南方航空、阿联酋、芬兰的多个航班实施“熔断”处罚,停飞两三周;国家移民管理局也呼吁尽量减少非必要、非急需的跨境旅行。
内地锁国严防死守 常态防疫毋须限聚
尽管实施了以上近乎锁国的严苛举措,上月在新疆疏附县爆发了小规模聚集疫情,山东、上海、天津等地近日亦有零星个案发生。由于自6月以来,全国已有至少10多省份先后在冷冻食品包装中验出新冠病毒阳性,近期多宗确诊个案都与接触进口冷冻食品有关,因此令内地外防输入的重点从人扩展到物。上周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方案,要求对进口冷冻食品实现全流程封闭式管控兼可追溯,全面消毒,验出阳性的退运或销毁。
与对外严防死守的紧张气氛相较,内地绝大多数地方的经济活动和民众生活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状态,常态化防疫措施已经炉火纯青,零星个案发生后,当局除在有限范围内追踪密切接触者、全员核酸检测外,并未实施大规模的封城、限聚乃至社交距离措施,尤其经过五一、十一两个长假期的刺激,国内旅游、餐饮业持续畅旺,经济活动一切照常,连冷冻食品都未“一刀切”停止进口。
正如内地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言,当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本土病例,病例多是外来的,但中国不能因此停止与世界交流。新常态的疫情防控就是要继续维持一定程度国际间货物与人员交流,管控好输入风险。关键是中国的追踪能力总是能快过病毒的传播能力,跨越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一直延伸到密切接触者的接触者,跑到病毒的前面,发现潜在的病例。这就是“新常态”下的“动态清零策略”,不让偶发的病例,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特区政府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是香港能否走出抗疫困境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