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控内外交困坏消息不断,股价江河日下,跌穿“海啸价位”,散户昔日的“爱股”变成了噩梦。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海啸后,汇控长期积弱不振,疫情爆发重挫环球经济,汇控经营环境更见艰难,内部面临大规模裁员压力;中美斗争愈演愈烈,汇控作为一间业务立足香港的英国注册企业,卷入大国博弈漩涡,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案,汇控被指暗助美国,国家商务部周六公布《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汇控会否列入其中,足以影响公司在香港和内地的发展前景。国际形势起变,以往可以八面玲珑,今后未必能够左右逢源,汇控面对的外部困境,某程度也折射了刻下香港的困局。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汇控不易重获内地信任,就算这次未被列作“不可靠实体”,长远发展也难免荆棘满途。
汇控跌穿“海啸价” 散户“无息”欲哭无泪
汇控资产规模位列全球十大,香港和内地业务是汇控收入和利润最大来源,单是香港便贡献约三分之一的收入和一半的税前盈利,至于内地业务亦进帐不少。曾几何时,汇控在香港股坛举足轻重,恒指是升是跌,还看汇控股价走势。基于历史原因,不少港人对于这间以伦敦为总部的英资大行,仍有一些情意结,觉得汇控与香港紧扣相连、休戚与共,2008 年金融海啸重挫环球金融业,汇控需要供股集资救亡,香港许多散户也有积极参与,然而汇控内部积弱之局,海啸后从未显着改善。今年初疫情爆发,环球经济急转直下,中美关系严重恶化,有关汇控的坏消息,更是传个不停。
疫下汇控业绩大幅倒退,上半年税后利润大跌近七成,大规模裁员计划势在必行。不少散户长期持货,一大原因是看上汇控定期派息,未料早前英国政府下令,包括汇控在内的所有英国银行必须预留充足资本,疫下不得派息,持货散户突然失去一笔相对稳定的收益,现在更要看着汇控股价辗转向下,跌穿30元心理关口,回到海啸时的水平,散户当然欲哭无泪。
昨天汇控股价急跌,导火线有二,一是外界有传汇控可能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二是汇控再度被揭未有严打洗黑钱活动,美国财政部外泄文件显示,汇控明知美国监管机构正在调查一宗庞氏骗局,但仍容许骗徒在全球转移近亿美元款项,未有及早取消相关户口。环球金融业打击洗钱不力,为人诟病多年。2012年,汇控被指卷入洗黑钱活动,华府穷追猛打,汇控为免起诉,与华府达成19亿美元和解协议,承诺加强内部监管。外泄文件揭露的事件,涉及金额不多,惟始终发生在和解协议之后,汇控会否再有法律麻烦,暂难预料,不少投资者眼下最担心的,反而是汇控会否成为“不可靠实体”。
汇控内部积弱,固然拖累股价表现,国际形势遽变牵动外部政治因素,对汇控同样非常不利。汇控作为跨国金融巨头,立足香港放眼内地,其独特角色和位置,本是优势所在,然而近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原本的“优势位”反而变成了“三煞位”。华府千方百计试图阻挠中国科技发展,一再出手打击中国科技公司,继中兴、华为之后,最近又向TikTok及WeChat等埋手。国家商务部日前公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意味北京已做好法规方面的准备,随时可以向美方采取反制行动,任何公司一旦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在内地的投资活动有可能被禁止,又或受到限制。
汇控陷困如履薄冰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目前北京尚未指明哪些企业列入清单,也不知道何时会公布名单,北京刻意留下悬念,外界揣测纷纭。在美国,一些分析师相信必有美国企业“上榜”,当中以涉及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诸如洛歇马丁等最有可能;在内地,有记者则引述匿名消息人士称,首轮清单“很可能”包括汇控,原因与华为有关。
汇控在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案的角色,惹来甚多议论。孟晚舟律师团队提交的法律文件指出,美方指控孟晚舟的唯一关键证据是由汇控提供,内地舆论质疑汇控有份“设局”令孟晚舟被捕,换取美方不再追究洗钱等问题,汇控则矢口否认。内地媒体一年前已流传汇控会被列为“不可靠实体”,最新消息是否准确无从稽考,然而随着中美关系愈发紧张,内地对一些英美跨国企业,戒心无疑有所增加。经过孟晚舟事件,汇控不易再获内地信任;与此同时,汇控作为英国公司,又得面对来自英美的政治压力,中央推出《港区国安法》,汇控集团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签名支持,随即引来英美政界强烈批评。
中美关系由合作走向尖锐对抗,原本得天独厚的香港,由东西方桥梁骤变成中美博弈战场,对于汇控而言,昔日左右逢源的岁月,似乎亦一去不返,如何自处成为一大考验,若不认清客观政治现实和局限,随时碰壁焦头烂额。汇控的最大困境,在于既想赚香港和内地的钱,然而又无法卸下政治包袱。汇控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如履薄冰,须拿揑好分寸,孟晚舟事件将影响与内地关系,就算汇控这次能避免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内地当局看待汇控,或许不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