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020年5月23日电 22日披露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国将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抗疫特别国债。在中国时隔13年重启特别国债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几大疑问也逐渐清晰。
是否够用?
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发行特别国债,作为今年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的具体举措之一。此后,各方对其资金规模的猜测就层出不穷。
1万亿元到底够不够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回应说,市场对特别国债规模的有些预期要更高一些,但广义财政政策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四大预算,在这些盘子里有通盘考虑。就抗疫特别国债而言,1万亿元的规模是合适的。
他指出,今年中国同时还将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这些债之间要配合使用,同时还有预算内投资。“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一项来确定财政政策力度,一定要通盘地看今年报告提出的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配合,包括财政政策执行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此前曾提出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可达5万亿元。但他亦指出,在发行特别国债的同时,中国新增地方专项债也扩大了规模。若把二者放到一个盘子里,则与此前预期并未出现太大落差。
投向哪里?
对于抗疫特别国债的资金用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与财政赤字内增加的1万亿元结合,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越指出,根据有关规定,特殊债券强调专款专用且不计入财政赤字。因此可以推测,本次发行的特别国债将主要用于增加政府投资,以“六保”、“六稳”为着力点提高政府投资收益,同时撬动社会资本跟进。
在她看来,有关资金投向以下三个方面可有效纾困企业、刺激经济:一是加大“新基建”投资,以此为经济迭代提供基石与保障,拉动社会总体建设需求;二是加强民生建设,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居民稳定就业,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激活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继续推动产业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则强调特别国债资金在使用上要“四两拨千斤”。他认为,应将相关资金用于注资一些需要补充资本金的金融机构,尤其城商行、农商行等,也包括国有大行,适度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唯有如此,才能让银行更有能力给企业贷款、支持实体经济。
怎样用好?
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特别国债和财政赤字的2万亿元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谈及此举有何考虑,潘越分析说,疫情给市县财政带来的收入性冲击是最大的。据他了解,不少地方市县财政收入降幅已达到50%,因此怎样保证地方基本财政能力,从而使其能更好落实中央财政部属,为“六保”发力,是一个重要前提。
她进一步表示,因此,这是对于当前地方财政面临收入性冲击,且根据不同地方所受影响的差异性,作出的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政策安排。
“中央将资金直接下到市县基层,能够提高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效率,不用层层下拨”,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坦言,当前中国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在传导机制上都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此次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了中间经过省的环节,能够以最快速度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效率将大大提高。(完)(记者王恩博林春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