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改革开放后第一批52名留学生开始在美国攻读课程,去年66万学生出国留学。20年前,香港特区政府首次提出要将香港 打造成国际教育枢纽,但香港高等教育踟蹰不前,不但未能借此招揽人才,在吸引内地学生来港升学方面,也未负众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需要大量新型的人才,香港应该急起直追,既为国家培养人才,也为培训香港青年打出去闯出一条“血路”。
内地富商狂花650万美元,制造虚假课外活动证明,贿赂大学办事员,让女儿从“侧门”进入史丹福大学,最后东窗事发,学生被开除学籍 ,事件轰动国际,一是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的漏洞,二是中国人对留学以及进名校的狂热。这当然只是偶发的个案,但内地学生对出国留学的热 中,随着内地整体经济水平上升而增加,更多人可以负担得起高昂的留学费用,同时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大有进步,对于海外大学的要求,也愈 来愈高。
舍北大清华取港大 内地生此情不再
过去内地生对香港学府趋之若鹜,连续好几年出现有优异成绩的考生,放弃北大清华而取港大和中文大学的案例,而今情况已经悄然转变 ,个中原因复杂,“仇视内地”的政治氛围、香港的学术范畴多元化不足、就业市场不佳等等,即使如此,香港高等教育对内地生仍然有一定 吸引力,来港升学的数字近年仍然有小幅上升。然而,香港的舆论对于内地生人数的增加,还在不断提出质疑,指内地生抢占了香港的资源。
其实,抢占香港资源的说法缺乏根据,以香港大学招收的内地生情况为例,该校去年共有6078名内地生就读本科和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课程 ,其中2706人是攻读非政府资助的研究生课程,即44%的内地生没有接受任何政府资助。与此同时,港大有3490名国际生,71%就读不同等级的 政府资助课程。特区政府对资助国际生以提高国际化水平是否做得足够另说,但对内地生没有特殊的照顾则是事实。即使56%的内地生受到某 种比例的政府资助,但他们对提升港大的学术水平,以及学术氛围的多元化,是有帮助的。
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很多目前已经成为政府高官、商界翘楚、学界精英,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有骄人的贡献。内地学生 在香港学有所成,回到内地也有巨大贡献,手执国际市场牛耳的无人飞机创办人、蓄势待发的无人船发明者,都是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河北 省现任省长许勤是香港理工大学博士;今后将会有更多的香港校友成为国家栋梁,也是可以期待的。
香港两任特首都提出过要将香港发展成教育枢纽,成绩未见彰显,但也并非一事无成,有大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担任香港和 内地生的向导,带领他们到自己的国家参观访问,拓阔香港学生的视野,为内地生跟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联系,打通香港在一带一路的“任督二 脉”,今后在这方面成为枢纽作用,可能是一个“并非出于设计”的意外效果。
争教育枢纽地位 新加坡较香港进取
教育枢纽的想法,并非独创,也没有专利,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做法更加大胆和进取,目前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5万,相比香 港只有1万2000多名内地生,香港应该感到惭愧。新加坡面积比香港小,大学数量没有香港多,尚且可以吸纳这么多留学生,何况香港还有为 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
香港地小人多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争抢教育枢纽地位的最大障碍,在于观念上的落后,墨守成规认为公帑不能资助“外人”,更加不能跨 越深圳河。香港浸会大学14年前在内地开办的联合国际学院,至今已经培养出1万多名毕业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在内地的名声与日俱 增,吸引了不少精英学生报考;即将开办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沙分校,面积是香港总部的一倍,将来在科研上也会有很大的进步;目前城市 大学也在密锣紧鼓筹建内地分部。这些是香港高等教育在内地的延伸,不但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也可以直接及间接为香港带来有形和无形的 好处。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起步,将来需要的新型人才,并非内地与香港现行的教育体制所能承担,香港的大学在大湾区办学,地理和文化上靠近 生产的企业和市场,无论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管理方面,都会是百利。目前特区政府的资助不能离开香港,连香港学生在内地就读,理论上 减少了政府在教育开支的负担,但在享受资助方面,只得区区几千元,对于投资在他们身上将来可能带来的“回报”,实在不成比例,香港要 对这个问题来一个认真理性的探讨,改变目前的落后观念。
香港高等教育发展有优越的条件,成为教育枢纽也并非不可期,香港教育还可以为香港提高国际声誉,招揽人才,更应该为国家培养人才 ,如果碍于目前的桎梏而不思进取,无疑又会成为另一方面的“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