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抗:金融与政策 是中国未来改革标志-陈抗:金融与政策 是中国未来改革标志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国际>陈抗:金融与政策 是中国未来改革标志

陈抗:金融与政策 是中国未来改革标志

2019-07-28 来源:环宇视展责任编辑:Ms.HY浏览数:1115 国际会展网

核心提示:综合报道-陈抗:金融与政策 是中国未来改革标志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项目主任陈抗说,中国改革的前景要看两个标志: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有没有进展?产业政策有没有比较大的转变 ?如果有,就“说明市场化的进程还在继续,中国会融入世界市场经济,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或带路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项目主任陈抗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无疑取得巨大成功,但中国经济改革目前处于十字路 口,观察未来改革前景的两大标记,要看金融市场和产业政策是否出现较大的转变。

  陈抗昨天在华侨中学戏剧中心举行的公开讲座“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演讲时指出,从1978年至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数翻了34.5倍,1995年就实现了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提出GDP在20世纪末要“翻两番”的目标。

  他告诉在场近300名听众,中国能够在40年里快速成长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是因为挖开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三个“ 堰塞湖”:一、被抑制的生产潜能;二、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三、进口替代型封闭经济体。

  “中国经济改革无疑非常成功,它使许多人脱离贫困。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245美元,世界银行当时所划的贫困线是365美元,而中国 人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现在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中国的贫困人口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经济改革正处于十字路口

  不过,他指出,经济改革目前正处于十字路口,必须讲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何时能够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近 有关“国进民退”的议论,就是因为有人认为以前允许民企发展,起到了辅助性作用;但中国现已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再需要民营经 济,民企应该退出市场。“这个问题如果不讲清楚的话,不断还会有其他问题出来。”

  陈抗指出,中共“十三大”报告有“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说法,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中国国家很大,国家调节出来 的市场对全世界的影响很大。美国就认为中国出现了一个产业政策的“既定模式”:首先国家对产业出台一些补贴和倾斜政策,使投资蜂拥而 上,然后出现产能过剩,大家竞相降价,很多企业亏损倒闭,只剩下国企存活。国企不会倒闭,是因为不断有国有银行资金扶持,其他企业则 被迫退场。这种模式都出现在钢铁、水泥、光伏、风力机、电动汽车等行业。

  “这种既定模式就像割韭菜一样,一轮一轮,让人们觉得‘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政策太厉害了,厉害到我以后不跟你玩了,东西不要卖 过来,你自己卖。这就是(中美)贸易战很重要的背景。”

  陈抗说,中国改革的前景要看两个标志: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有没有进展?产业政策有没有比较大的转变?如果有,就“说明市场化的进程 还在继续,中国会融入世界市场经济,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或带路人”。

  反过来,如果中国坚持要搞产业政策来发展国企,最终可能出现美欧、日本渐渐自成体系,把中国排斥在外。“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会不会 突然停滞下来,逐渐萎缩,我们拭目以待。”

  被问到是否期待政治体制改革时,陈抗指出,邓小平讲过“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进行不下去”,中国前总理温家宝也讲过“没有 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的成果会渐渐丧失”。但政治体制改革在1980年代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概念。“至少在1986年以前,当时领导人对政治 改革有非常大的期望,邓小平甚至提出中国几十年后可能实现普选。”

  但在1989年以后,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中共已不再讲政治改革,认为会暴露党内矛盾。“我觉得时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点着 急,但40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沧海一粟。”随着一代代新人出现,他们对自由、法治的渴望会超越前面一代,年轻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对权 威的尊敬和服从也跟前人不一样。“所以,给它二三十年,一定会出来的。”

  昨天的讲座由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醉花林俱乐部和新加坡中国商会联办,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永久创所所长潘国驹教授主持。

Booking.com
本文导航:
  • (1) 陈抗:金融与政策 是中国未来改革标志
打赏

相关阅读:

综合报道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美国9月份贸易逆差约540亿美元 升至7个月来新高
阅读下文 >> 观察家:特朗普只是为中期选举拉抬选情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百科
  • 商城

欢迎转发与合作:


本文地址:http://www.18sz.com/news/show.php?itemid=211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国际会展网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关注官方订阅号

  • 关注官方服务号

Copyright© 2003-2024 18SZ.com 18SZ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86 755 88850315 ICP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