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教育的支持仍然明显落后于医疗。投资教育被认为回报太慢,并且效果无法精确衡量。
虽然全球排名可能有助于突显哪些国家从医疗和教育事业支出中获得更好的回报,但如果没有额外的资金支持,其他许多国家将无法改善 它们的医疗和教育状况。
长期以来,对医疗领域资金支持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领域一直只有羡慕的份儿。
自千禧之交以来,通过全球抗击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基金会(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B and Malaria)以及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avi),多边机构捐助者筹集了额外的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用于解决传染病和疫苗接种问题。
其他支持来自双边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英国国际发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等机构,以及美国的总统防治疟疾行动计划(President’s Malaria Initiative)和总统艾滋病紧急救治计划(Pepfar)。
在医疗领域,仍然需要更加关注非传染性疾病,并从整体上重视旨在加强医疗系统、而不是聚焦具体疾病的全民医疗覆盖。
各国本身也需要拿出大量额外资源。现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牵头的全球融资机制(Global Financing Facility)正在与各国自身一 道,为各个政府提供廉价资金,资助孕产妇健康计划。
然而,在教育方面,国际性支持仍然滞后。教育投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软”社会投资,在各财政部长看来吸引力较小,不太能够提供明 显的短期回报。
相比之下,医疗投资有时可以产生“拉撒路效应”(Lazarus effect),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身体状况很快好转。然而,教育更加复杂和不透 明:除了有形的新校舍外,大多数好处都是看不见的,教育的“回报”是培养出更有用的人才,这可能需要许多年才能实现。
在医疗领域,通常可以通过临床试验证明药物和其他医疗产品的功效、乃至经济性,而教育投资的作用也更难衡量,而且往往遭遇更大的 政治阻力。
然而,这种情况已开始发生变化。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多边机构“全球教育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从捐助国筹集了23亿美元,计划于未来两年内支出,70个受援国也向该组织承诺拿出共1100亿美元资金投资教育。
另外,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利用自身影响力,为国际教育融资机构(International Finance Facility for Education)争取支持,该机构旨在为没有资格获得多少捐助者支持的中等收入国家筹集100亿美元,用于在这些国家发展教育。
该机构将帮助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承担并降低向有需要国家提供贷款的利息,加大各国财政部长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支持至多4亿儿童,这些儿童按目前的趋势原本11岁之后就会不再上学。如果说上述这些倡议帮助支持的是核心的 国家教育计划,那么“教育刻不容缓”(ECW)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起创建的支持难民儿童教育的项目。
目前,在35个受危机影响的国家,逾7500万3岁-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亟需教育支持。
ECW主任亚丝明•谢里夫(Yasmine Sherif)表示:“特殊事件需要特别的解决方案。”在上个月于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有7000 万美元的新资金得到了承诺,从而使该组织筹集的资金在明年春天可能举行的正式认捐会议之前,就达到了2.73亿美元。
许多“社会影响力”(social impact)组织和慈善组织也在参与创新的融资结构,如促进发展的债券等。
瑞银慈善基金会(UBS Optimus Fund)和儿童投资基金会(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 Foundation)支持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一支女童教育 债券,后者根据结果付钱。现在有另外两支印度债券参与了进来。
经验丰富的“社会影响力”投资者罗纳德•科恩爵士(Ronald Cohen)正在为印度和非洲更大规模的“教育成果基金”(education outcome funds)做准备,这些基金与结果挂钩并由私人资本支持。
与医疗一样,在中低收入国家,大量教育资金由家长自掏腰包。考虑到公共资源存在的缺口,这可能是一种务实的办法,并可以带来更好 的结果。然而,这也引发了对持久标准、资源质量和公平性的担忧。
在私人投资者支持的医疗和教育项目中,许多常常“挑选”中产阶级人士为帮助对象。这种方式可能会进一步侵蚀穷人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因为这些项目会招走最好的医生和教师。
英国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 UK)首席执行官凯文•沃特金斯(Kevin Watkins)表示:“教育极大地促进普惠式增长、就业和医疗事业发展——但政府和援助提供者对教育的资金支持长期不足。他们需要扩大对教 育的资金支持,并让更大比例的教育资助流向最贫困人群。”(译者/裴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