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2.0登场,对逐渐走出低谷的中国经济而言,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去年中国经济得以保五,出口厥功甚伟。2024年中国出口成长7.1%,较2023年大增6.5个百分点,金额更创历史纪录的25.5万亿人民币,对经济增长贡献达30.3%,写下自1998年以来27年来的新高,拉动GDP成长1.5个百分点。
内需规模庞大活力十足
然而,特朗普关税2.0强烈逆风迎面袭来,去年依赖出口拉抬经济增长,今年势必不能持续,未来4年若关税进一步拉高,出口甚至可能出现逆转而拖累经济成长。毕竟美国是中国主要出口国,2024年对美出口金额高达5247亿美元,占比14.7%,仅次于东协的16.4%。美国全面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冲击,绝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中美冲突加剧,影响的不只实体商品出口,金融面的资金外流压力,也会随之加大,不利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商务部统计指出,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为8262.5亿人民币,不仅年减27.1%,创史上最大减幅,也是连续两年衰退,对中国经济稳定不利。
不过,不能低估中国经济的底气。去年中国出口强劲,关税战前夕的短期需求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是2023年开始的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政策奏效。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虽招致外界批评,认为国家补贴力量太强、干预市场过深,但不能否认,这种中国独有模式大幅提升了生产力,成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底气。
尽管近年受到疫情及房市低迷影响,市场信心在低谷徘徊,未能快速恢复,但中国内需规模庞大、活力十足,消费及投资两大构成要素对中国经济贡献强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24年最终消费及投资支出对中国GDP贡献率分别为44.5%及25.2%,合计69.7%,虽较上年度下滑,但仍将近7成,足见内需举足轻重,远远超过出口。
若把时间拉长,近10年(2015-2024)消费及投资支出占GDP比达91.3%,足见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庞大。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及投资(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为储蓄(资金供给),储蓄愈多消费及投资潜质愈大。随着中国改革成功带动经济起飞,居民储蓄也大量累积。截至2023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几乎都落于36%-45%之间,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
短期关税压力不足为惧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底气在创新,根据美国研究机构的数据,2020年中国科学、科技、工程、数学科系毕业生是美国的4倍以上,自2018年以来,各大学增设了2300多个AI学程。到2022年,全球近一半顶尖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大专院校,而来自美国院校的比例仅约18%。中国年轻人的创新能量不但打造出DeepSeek科技成就,也创造了《哪吒2》中国电影「史上最强春节档」。
这代表中国拥有充分的资金、创新能力与消费和投资潜质,目前只是对短期景气看法保守,不敢将储蓄转换为消费与投资。这给了北京一个启发,好好思考如何设计机制、提出政策诱因,让民众及企业愿意把钱拿出来消费与投资。
这也表示,短期的关税与科技打压压力不足惧,真正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内需消费及投资,而非出口。只要让内需市场活络起来,中国经济就可以慢慢步上坦途。「勤奋」是中国人的特质,过去30年北京对教育与科研的投资已开花结果,活络市场信心之道无他,惟大胆相信市场的力量而已。
外界唱衰中国经济30年,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韧性远超过世人的想像,不需要对中国短期经济逆风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