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广播电台报导,「对中国加征关税,是不会让欧洲成为电动汽车的冠军的」,法国《世界报》北京通讯员哈罗德·蒂博(Harold Thibault)当地时间7日在其专栏文章中写道。相关文章指出,在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技术技能和电池的汽车新星球,这使得欧洲在短期或中期内很难与中国竞争。
文章称,当人们走出中国的机场会立即感到震惊。在从机场前往上海、北京、广州或深圳市中心的出租车里,外国人就会对此有强烈的感受:众多的以前从未见过的电动汽车品牌和标志及设计(Voyah、Aion、Zeekr、Nio),简直就是一个新的汽车星球。
这个全新的汽车星球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主体: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的数据,中国市场目前占新能源汽车(电动和混合动力)全球销量的70%,而2022年时,这一比例才是52%。自2024年7月以来,在中国汽车总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一半以上,而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只占汽车总销量的四分之一。
文章表示,在中国,电动汽车的普及带来更多充电桩的安装,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电动汽车的更广泛使用。处于主导地位的电动汽车创造了就业机会,从而又增强了中国当局的政治决心: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向创新。经济学家们所描述的良性循环几乎也就是如此,这也是关注生态的欧洲政党所呼吁的,汽车的转型会发展经济而不是惩罚经济。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挑战,而且挑战还是巨大的。由于中国60%的电力仍然来自煤炭,可以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是以煤炭为燃料的。此外,中国电动车品牌太多和产量过剩也是中国面临的显而易见的挑战。2024年是价格战之年,就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及更多》播客的主持人雷星(音)认为,2025年将是中国制造商之间的「血战」之年,这肯定会有社会成本。
文章还表示,中国的优势在于中国电动车的市场庞大:中国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是没有问题的。支持电动汽车的政策性宣示一直不断,北京将电动车视为中国可以实现突破的机会。而在欧洲和美国,汽车制造商则安于内燃发动机的现状。许多政治领导人认为很难向民众推销这样的政策,甚至对这样的政策怀有敌意,美国当选总统川普就是例子。
至于欧盟,欧盟承诺到2035年将不再在欧盟境内销售热力发动机,并希望走在气候转型的最前线。如果不进行某种形式的反省的话,欧盟将难以前进。
在2024年大半年的时间中,欧盟都在争论是否应该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最终,关税于10月30日生效。欧盟的辩论凸显了北京当局的大规模补贴政策。文章表示,确实,大规模补贴是真实存在的,欧盟为了降低损害,对中国实行关税壁垒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何况中国自己也是毫不犹豫地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不过,不管怎样,事实是: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是不会让欧洲成为电动汽车的冠军的。
中国现在拥有的技术优势很快就可以用历史性这个词来形容:比亚迪在汽车领域已有20年的历史,在电池领域则有30年的历史。宁德时代(CATL)自2011年起就开始涉足汽车电池业务。这些中国企业是创新者,实现了规模经济,还了解工艺流程,知道怎么应对整个生产链中会出现的技术问题。
文章称,在欧洲,大部分的超级电动汽车工厂仍处于规划阶段。真不知道欧洲制造商和政治领导人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曾是欧洲最大希望的瑞典电池制造商诺斯沃特(Northvolt)去年12月10日宣布破产,表明了欧洲的电动汽车之路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