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金融市场中日益普及,是带来更高效率还是更多波动?国际货币基金(IMF)最新报告指出,AI将对风险管理与流动性带来全新变革,但同时也可能衍生出监控难度提升与市场不透明等潜在问题。
研究团队深入探讨投资者、技术供应商和市场监管机构等各个环节如何利用AI技术参与金融市场。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AI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几乎可以做出即时响应,这项能力正在改变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然而,尽管生成式AI和其他突破性技术吸引广泛关注,实际上,投资人对AI的应用仍处于入门阶段。
自2017年大型语言模型(LLM)问世以来,与AI相关的专利申请量显著增加,算法交易领域尤甚。数据显示,2017年AI相关专利占算法交易专利的比例为19%,而2020年以来已上升至50%以上,表明AI技术正在资本市场中掀起创新浪潮,并可能加速投资组合的调整与交易量的增长。
报告还指出,AI驱动的高频交易正在成为主流,特别是在股票、政府债券及上市衍生品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类别中。未来三到五年内,复杂的AI技术将更多整合至投资决策过程中,尽管人类与机器的协同作用仍将持续存在,尤其是在大型资本配置决策中。
此外,AI驱动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场也显示出显著变化。尽管AI驱动的ETF规模较小,其周转速度远高于传统ETF。典型的主动式管理股票型ETF每年周转一次,而AI驱动的ETF则每月周转一次。若此类策略广泛使用,市场流动性将增加,对投资者有利,但也可能加剧市场波动,特别是在压力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AI的运用可能会显著加快市场对消息的反应。例如,自2017年LLM出现以来,美股在联准会发布会议纪要15秒后的变动,往往与15分钟后的中期变动方向一致,这是LLM出现之前所不具备的现象。
然而,AI技术的扩展也伴随着市场透明度下降的风险,尤其是在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如对冲基金和自营交易公司)的使用上。这些机构具备结构性优势,更能快速调节AI技术,且受监管限制较少。而大型银行和投资机构则因基础设施遗留问题和严格的监管要求,采用AI的速度较慢。
面对AI技术带来的市场变革,监管机构需做好准备应对。报告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重新审视现有的市场波动应对机制,如保证金要求、熔断机制和中央对手方,以应对AI交易可能引发的「闪崩」事件。此外,对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应进一步加强,要求它们披露AI应用情况,并定期评价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
报告强调,对快速变化的AI驱动市场进行密切监控与监督,将有助于金融参与者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益处时,降低市场波动和风险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