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28日报导,洪涝灾害是中国大陆最频繁、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刚闭幕的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报告时说,今年中国大江大河发生25次编号洪水,刷新1998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纪录,启动防汛应急响应39次,发布洪水预警4238次,调度运用6293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1404亿立方米,最大程度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水利工程的气候韧性?
澎湃新闻报导,隶属中国水利部,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科院)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利工程风险,已成为水利高品质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水利工程管理面临新问题,首先体现在气候变化导致水利工程风险不确定性增加。其次,水利工程链生灾害机制不明。气候变化背景叠加人类活动强度加强,水利工程链生灾害频发,导致人类社会面临水利工程灾害的脆弱性提高。再次,气候变化灾害效应的区域特征差异明显。
水科院认为,为提高水利工程气候韧性,首先应开展水利工程风险普查,建立灾害基础数据库。其次,应动态评价水利工程面临的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利用监测数据和气候模型成果,动态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利工程面临的风险。
「一方面,随着水利工程使用年限增加,工程安全性会降低;另一方面,需要采用新的降雨水文规律,采用新的降雨重现期数据对水利工程的应对能力进行分析、调整。」水科院说。
水科院表示,明晰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利工程灾害链生机理也非常重要。另外,水利工程类型多、分布广、运行时长跨度大、管理水准高低不一。需要不断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以水库为例,全国97000多座水库,尤其是小型水库,设计、建设、管理水准,难以应对气候背景下极端降雨,需要利用「三道防线」,及安全监测设备,加强水库预报风险、监测风险、工程风险监测,感知极端事件和工程风险,及时预警,最大程度降低工程风险,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危害。
当气候灾害风险来临,如何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和风险应对水准?水科院指出,一方面,在体制机制方面,坚持责任明确;另一方面,利用数位孪生等新技术,运用四预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水准。
水科院指出,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特征差异大,应因地制宜采用差异化应对措施。从历史统计来看,干旱地区水利工程风险机率高于湿润地区,而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地区的降雨变率更高,需要按照风险区画,采用差异化应对手段,以应对不同地区差异化的主要致灾因素。
水科院建议,要促成水利工程灾害信息共享和减灾协同机制。加强水利、应急、气象、救援、统计等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即时协同。提高跨部门水利工程灾害感知、预警和应对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