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京每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库。有了这杯从湖北运送至北京的「南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1亿多人不再为饮水发愁,许多地方告别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有了这杯「南水」,华北受水区通过生态补水,多地浅层地下水位至少上升1米,河北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有了这杯「南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有了持续水资源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民生之水、生态之水、发展之水。
8月19日傍晚来到位于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库。这里湖面澄彻,是「南水」的「水井」所在地。纪录这杯「南水北调工程」。十堰市博物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4个月后落到了汉江和丹江的交汇处。回顾这段历史水利占重要位置,治民先治水。1958年9月1日,一声炮响,10万人投入建设、移山填海「最开始,指挥部设在一条采砂船上,干部、工人睡河滩,后来才有了油毡草棚。」1967年,大坝下闸蓄水。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建成。
但问题来了!水蓄是起来了,但如何调到北方?2002年,南水北调整体规划出炉确定东、中、西三条线路,规模之大、涉及面积之广、覆盖人口之多,史无前例。2003年12月,中线工程启动数十万建设工人,一座座庞大的「水上立交桥」横空出世,或上天跨淮河,或入地从河床下穿黄河,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公共工程难题。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通水世界规模最大的渡槽群、遍布沿线的自动化设备,让相隔千里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在一起,构建起大陆新的大水网。通水10年间,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过66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湖北三峡水库的蓄水量。从「伟大而浪漫的畅想」到「一泓清水北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完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公共工程大挑战」。
重塑地表江河,没有出现生态恶化,换来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系这杯「南水」,2021年5月13日,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水,从这里流出丹江口水库,流向北方。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与大江大河相依相伴;优于水而兴,忧于水则衰。南水北调,重塑地表江河。在古老大地构建的这张新水网,如何生生不息地运转下去,十堰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21年来,一直在这里工作的苏道伟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调水,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调了之。」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截取一部分汉江水北上,汉江下游包括湖北省人数最多的武汉的用水怎么办?早在通水前,「引江济汉」作为中线工程重要补偿工程就已同步实施。从长江荆州段至汉江潜江段,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实现长江水首次反哺汉江,满足了汉江中下游供水、灌溉需要。随着北方用水需求的增加,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重大项目「引江补汉」工程开工。这次是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工程建成后,中线平均年调水量将由原来的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亿立方米。「一盘棋统一调度,既保证了北方稳定的输水量,又有效应对了调水之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的矛盾。」
除了水量,水质也是南水北调的一大关键。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10年来,十堰市累计投入资金人民币300多亿元治水管水护水。曾经,「百里万箱下汉江」是丹江口市的一大盛景。中线工程通水后,库区12万只网箱被全面取缔,全市万余名渔民「洗脚上岸」。依托卫星监测、无人机巡航等,成立的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用「一张网」对全市的支沟、管网、重点企业进行监测。
如今,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系为脉络划定「治理网格」,十堰彻底消除城区79条黑臭水体,官山河、强河、剑河、泗河、神定河等五河治理经验被列入全国典型。
从丹江口水库出发,经过15天流淌抵达北京。沿线受水的26个大中城市,有的在干渠边建生态保护项目,打造生态走廊;有的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进行精准管控,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有的对境内河段实施修复,让荒滩变湿地……曾经惠及埃及一亿多人口的阿斯旺大坝,随着时间推移,成为尼罗河上的一把「双刃剑」,造成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改造自然并顺应自然。中线工程通水10年,一条高水准生活带、景观带、生态带正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饮水人没有忘记「掘井人」,而付出巨大牺牲的「掘井人」,又主动当起「守井人」「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63岁的王瑞权,就是为了这杯「南水」而离开故土的移民,而且先后移民两次。1965年,丹江口大坝建设,3岁的他随父母外迁至襄阳宜城。故土难离、乡情难却。临行前,有人捧一把故乡的土,有人在亲人的坟头长跪不起,有人三步一回头……大坝蓄水后,2000多年的古均州城长眠水底。
高中毕业后,王瑞权返回丹江口,先是走街串巷卖冰棍,后来在三官殿街道马湾村办食品加工厂和服装加工厂,还盖起了两层小楼。2005年,为确保「南水」顺畅自流进京,丹江口大坝开始加高。竣工后,水库正常蓄水水位从157米提升至170米。这期间,马湾村需整村搬迁,纵有万般不舍的王瑞权咬牙第一个签字,拆掉房子和工厂。「国家重点工程,不能因为哪一个人影响大局。」他说。
2014年,王瑞权受邀参加中线工程通水活动。北京的哥听闻他是水源地移民,怎么也不肯收他80元打车费。吃水不忘「掘井人」。为回报库区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北京市10个城区(含开发区)与十堰市各县市区及开发区,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10年来,北京市累计援助资金22.5亿元,54家在京企业落地十堰。受水地获得实惠,供水地的发展也没耽误。北冰洋饮料、燕京啤酒这些北京来的企业,把优质水转化成了好产品,库区自己也推出了「武当山」天然水品牌。通水10年间,十堰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京堰两地,同心筑梦,而湖北的武汉市、黄冈市、潜江市等9个市州,纷纷向丹江口库区移民敞开怀抱,拿出好的土地、好的政策,为他们建设新的家园。武汉市长江新区六指街道新博村,移民陈健峰开着农家乐,取名武州农庄——「武」代表新家武汉,「州」是纪念老家均州古城。陈健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个名字代表移民的心愿——既不忘来时路,更期待过上好日子。「有当地政府帮扶,农庄经营顺利。大家想方设法为我们排忧解难,最近正打算将农庄重新装修。
为了让这杯「南水」永远清甜,湖北和十堰人民把守水护水当成「天大的事」。从通水那天起,十堰人民完成从「掘井人」向「守井人」的转变,10年来先后涌现250个守水护水志愿服务团体。63岁的蒋德新曾经是丹江口市的一位渔民,2019年,他「上岸」成为一名「守井卫士」,每天驾船在汉江水面巡查,检查河道卫生状况,清理沿岸垃圾。如今,他的队伍已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186人。生态日到来「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
湖北十堰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公共工程之一。(图)
入夜,漫步汉江之畔。江水蜿蜒,老人们摇扇听涛,孩童们戏水踏浪。巍峨的丹江口大坝像一弯臂膀,护佑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