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6日「保护臭氧层国际日」当天,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最新一期《臭氧和紫外线公报》,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臭氧层有望在数十年内逐渐恢复至1980年代的水准。
报告预测,如果目前的政策措施维持不变,2066年南极地区的臭氧层就可恢复至1980年臭氧洞出现前的水准;北极地区预计为2045年、世界其他地区预计在2040年恢复至相同水准。
报告特别提到了2023年南极臭氧空洞的变化,指出气象事件和火山大爆发对臭氧洞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自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洞的面积和深度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显示其恢复步伐稳步推进。
联合国于1994年将每年9月16日设立为「保护臭氧层国际日」,以纪念《蒙特娄议定书》签署。2024年的主题为「推动气候行动」,强调国际合作在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迁中的重要角色。
臭氧层是地球的关键屏障,可以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自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签署以来,全球透过一系列条约和政策,逐步淘汰许多对臭氧层有破坏性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碳化物(CFCs)。
1987年通过的《蒙特娄议定书》则是保护臭氧层的另一里程碑,管控近100种化学物质,并以科学发展彻底淘汰有害物质。该协议的全球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臭氧层的破坏,也透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了气候变迁。
在此基础上,2016年通过的《基加利修正案》进一步要求各国逐步淘汰氢氟烃(HFCs)。联合国秘书长古特瑞斯在国际日当天表示,如果《基加利修正案》彻底落实,本世纪末全球可以减缓升温幅度高达摄氏0.5度,但依然需要提高能源效率,才能避免世纪中叶面临气候危机。
古特雷斯呼吁,全球必须延续《蒙特娄议定书》所带来的成功,进一步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他表示:「曾经危在旦夕的臭氧层正在逐步康复。现在是时候加倍努力,守护地球与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