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表示,将加强本外币协同,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同时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完善跨境资金流动评价预警体系。 陶玲在接受《金融时报》、《中国金融》采访时谈及人民币国际化议题,她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位外汇交易货币。
陶玲说,下一步,人行将坚持金融高水准对外开放,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水准,深入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陶玲指出,人行将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首先是加强本外币协同,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健全相关规则,积极培育市场,更好满足各类主体对人民币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的需求。
陶玲说,要增强金融市场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流动性,丰富风险避险工具。支持更多境外央行、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集团等在境内发行熊猫债。
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方面,陶玲指出,将健全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完善境外主权债券发行长效机制,丰富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大陆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完善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功能。
至于建立健全金融基础设施,陶玲强调,要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人民币清算结算安全性和效率。推动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改善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发挥好货币互换机制作用。
最后是统筹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陶玲称,要筑牢「防波堤」,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完善跨境资金流动评价预警体系,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调节高水准开放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
专家分析人民币取代美元的可能性
自2022年俄乌冲突后,莫斯科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然而,中国大陆并未对此坐视不管,两国愈来愈常使用人民币交易,有专家便分析了未来美元被人民币取代的可能性。
《新闻周刊》报导,截至2023年12月,人民币已占中俄交易的三分之一,金融服务集团福四通国际(StoneX Group Inc)主管迪洛德(Vincent Deluard)说,中俄紧密的贸易关系,让中方可尝试大规模去美元化。《日经新闻》指出,在2023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国际交易量首次超过美元交易量。
同时,人民币在其他国家也日益受到欢迎,孟加拉国政府批准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以人民币支付3.18亿美元建造路布尔核能发电厂(Rooppur Nuclear Power Plant)。此外,该货币在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也越来越普及。
迪洛德说,实现战略自主是中国大陆的指路明灯,他强调,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对于报复美国,降低对方的影响力非常重要,俄罗斯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你可以把俄乌战争当作催化剂。」
尽管如此,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3月升至4.5%,而美元则保持在4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