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欧盟向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补贴调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回应说,中国风电等新能源企业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发展,赢得竞争优势,“这是任何补贴也补不出来的”。图为海南文昌木兰湾沿海的风电场。(中新社)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访华行程落下帷幕,但围绕中国产能过剩的争议依然沸沸扬扬。受访学者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确存在产能过剩,但成因与后果均有别于10年前钢铁等建材的产能过剩。
中国财政部、外交部和商务部官员本周来接连发声,驳斥欧美对于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指责。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星期一(4月8日)说,所谓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供需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多次出现。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隔天(4月9日)重申,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主要还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
继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反驳美欧指责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毫无依据后,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星期四(4月11日)又针对欧盟向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补贴调查回应称,中国风电等新能源企业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发展,赢得竞争优势,“这是任何补贴也补不出来的”。
对于中国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不仅中外官员针锋相对,市场人士各执一词,数据也不指向同一个结论。
中国官方公布的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是衡量产能过剩的最直接指标。在钢铁、铝等建材产能严重过剩的2014至2016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一度降至72.9%;冠病疫情暴发导致大规模停工的2020年第一季,更跌至67.3%。
过去两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于76%,引发关于产能过剩的担忧。不过,该数据在去年第一季触底后持续回升。国联证券研报指出,去年第四季产能利用率为75.2%,远高于2015年时期,说明当前产能过剩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周期偏弱影响,结构性产能过剩并不突出。
若看出口和产销数据,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去年合计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1870亿新元),同比大增29.9%。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世界第一,中国企业也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超过六成。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指出,在政府扶持下,中国商品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口海外,这有助于降低全球商品价格,但也将压缩其他国家的产出和就业。
不过,上述“新三样”仅占去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5%,对外影响远低于其他产品。比亚迪等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售价更比国内高出一倍。根据荣鼎集团研报,和2021年相比,去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普遍上涨,许多中国企业用对外出口来弥补国内价格战造成的损失。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甚至对“产能过剩”概念提出质疑。他在香港一个金融论坛上发言时称,如果每个国家都只应根据自身消费能力进行生产,贸易将不复存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中国新能源行业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这从近年来电动车市场价格战升级,以及动力电池产量和电池装车量差异拉大可见一斑。
今年2月,中国动力电池总产量达43.6吉瓦时(GWh),但同期动力电池装车量仅为18吉瓦时,需求仅为供应的40%。余虹担忧,随着官方大力宣扬新质生产力,地方可能加快投建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认为,和此前钢铁、铝材等传统建材因房地产发展放缓而过剩的情况不同,“新三样”产能过剩是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提高产能、压低价格,导致短期产能过剩。
姚树洁受访时乐观展望,若新能源产业能通过技术升级扩大市场,加速取代原有行业,产能过剩在中长期将迎刃而解。
他说,随着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提升和成本下降,电动车未来有望全面取代燃油车;太阳能电池板的能源转换率若能突破30%,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低于火力发电,就能极大提升市场需求。
耶伦在访华行程结束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中国产能过剩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会在一周或一个月内得到解决,但双方将透过专有机制,对相关课题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讨论。
余虹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与欧美国家的保护主义同时存在,未来双方将持续博弈,但中国不会因此改变产业政策。
“中国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确实得益于政策扶持,但中国企业在创新研发、成本控制等领域领先全球,也是事实。这个产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竞争力来源,国家一定会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