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公报》报导,中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工作于1月1日正式启动,此次普查承载着摸清中国经济家底、反映高质量发展进展的重要任务,为制定实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统计信息支撑。与以往相比,此次经济普查最大的变化在于新增了对「三新」经济的普查内容,并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指出,此次普查将全面调查内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是二十大后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次「全面体检」和「集中盘点」。
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共同构成中国「三大周期性全国普查」。
按照规定,全国经济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三、八的年份实施,全面调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各类单位基本情况,掌握国民经济行业间经济联系。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数据为2023年年度数据,2024年1月1日正式启动现场登记。
采集116万个普查小区数据
在今年近4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约210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将深入企业商户、走访大街小巷,实现对116万个普查小区的数据采集登记。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为了集中力量在2024年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全国数千万家普查对象的现场登记工作,根据普查方案要求,2023年,我们组织全国约210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积极推进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地毯式』入户清查、查疑补漏、数据审核验收等工作,全面完成单位清查,形成了统一完整的普查名录,为普查登记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康义说。
「只有摸清底子,才能找准路子。」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接受陆媒采访时表示,经济普查可以全面摸清当前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更好地为形势判断、科学决策和规划制定提供依据,更好地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
与以往相比,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最大的变化在于新增了对平台经济、数位经济等「三新」经济的普查内容,并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
「三新」经济GDP占比17.36%
公开统计显示,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已超2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三新」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渗透民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经济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不言而喻,纳入经济普查,可以更好反映它们运行的真实情况,以更精准地制定发展政策措施。
此次经济普查还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符大海认为,通过对各产业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产业链条结构及资源利用情况。投入产出数据还可以用于模拟不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评价政策效果。
「三新」经济简介
「三新」经济指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划分模式的表现形式,主要指楼宇经济、街区经济和总部经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的集合。「三新」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划分模式的一种全新分类模式,是针对城市经济核心区域发展聚集下经济运行态势和发展模式的新阐释和新说明。直白的讲就是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城市高聚集,高附加值的的资源优势,利用最为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配套资源来发展高产能经济的统称,其核心竞争力是科学发展,是人,是管理。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大力发展三新经济是转变经济增方式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