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动力电池业针对中国建立贸易壁垒,但电池供应链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上,外国车用电池业者必须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图/Shutterstock)
对电动汽车行业至关重要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设法避开美国贸易壁垒,透过韩国和摩洛哥等美国的自由贸易伙伴进入美国市场,从美国日益增长的需求中获利,并持续掌握全球电动车用电池供应链的咽喉。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从证券交易所公告的数据发现,制造电动车用电池材料的中企今年以来在韩国成立了至少9家合资企业,投资总金额超过45亿美元。另外还有4家中企正计划在摩洛哥建厂生产电池相关产品,该国拥有全球已知磷酸盐储量的70%以上,而磷酸盐是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之一。
报导说,除了原料与产业技术之外,韩国与摩洛哥是美国的自由贸易伙伴,符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规定的奖励措施,能因此节约超过1/10的制造成本。
总部位于深圳的格林美公司(GEM Co.)一位高管表示,与韩国公司合作将有助于这家原材料精炼商满足《通胀削减法案》的条件,公司不会放弃美国市场,美国也不会放弃与中国相关的产业链,尤其是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集中程度太高。
行业专家指出,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韩国电动汽车供应商可以获得关键材料以及加工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中国电池厂可以透过韩国合资企业拓展美国和欧洲等国际市场。
报导表示,中国电池企业长期以来一直着眼于在美国的扩张,《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资金加快了它们在美国开展业务的时间表。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激烈的竞争和产能过剩的挑战也促使企业纷纷转向海外寻求机会。
分析师说,目前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因为美国政府尚未界定什么是《通胀削减法案》中「受关注外国实体」,因此中国企业在此一供应链中可以参与到何种程度还不明确,美国政界人士也开始注意到中企加入《通胀削减法案》所带来的问题。
产业分析专家指出,中国扼住动力电池供应链的咽喉,中国企业是4个电池关键部件全球最大的生产商,此外还掌握精炼锂、钴和锰等电池关键金属的大部分产能。没有中国的帮助,美国和欧洲很难建立独立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报导说,中国最大的3家电池材料供应商正积极进行上述的跨境交易,因为全球对中国的投资限制愈来愈多。这些中韩、中摩的合资企业有可能被认为不符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奖励条件,他们也正在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
如果法律和政策有重大变化,这些合资公司的中方可能会降低持股,格林美公司的潘骅称,引入海外合作伙伴可以降低风险,不过,如果有人打算完全摆脱中国供应链,目前显然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