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经济合作暨发展部日前表示,不再将中国大陆视为“开发中国家”,2026年起停止提供优惠贷款,并要求中方“承担起国际秩序框架下的责任”。无独有偶,美国参众议院早在今年上半年也分别通过类似法案,要求针对中国大陆以“开发中国家”参与的各类条约与国际组织,国务院应推动将中方地位变更为已开发国家。从开发中升级为已开发国家,理论上是象征国力提升的肯定,但欧美千方百计想要颁奖,中方却极力抗拒不想领奖。
国际间以“已开发”“开发中”与“低度开发”三种发展程度,作为区分各国国际义务差异的主要基础。已开发国家不但要出钱出力,各项义务的履行更要身先士卒,而且一次到位。开发中及低度开发国家除了可以接受国际援助外,义务的履行也可分期付款,享有各种弹性。
问题在于,如同中国这种究竟是强国还是开发中国家的灰色问题,主因是国际定义仍有模糊性。以世贸组织(WTO)为例,并未提供“开发中国家”的定义,而是允许各会员自行认定,也没有规定会员应从开发中地位毕业的条款。中国大陆在2001年入会时为开发中国家毫无争议,惟20多年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美纷纷提出中方应该要毕业,不该再借此来规避义务、持续享受WTO给予开发中国家一百多项的“特别及特殊待遇”。
又如世界银行,是依总收入的方式,评估一国为高收入、中等偏高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和低收入四类,只有高收入经济体被视为已开发国家,中国大陆则被界定为“中等偏高收入”经济体。基于其身分,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目前在中国大陆仍投入不少计画。现有29个联合国体系单位共投入1.3679亿美元,而世银更有高达97个进行中项目,投入资源接近120亿美元。就在中国左手的一带一路已经投入近1兆美元的今天,右手还伸手接受援助的作法,更是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
开发中国家的涵盖范围极广,也有其模糊性,然而几乎所有开发中国家同侪,在经济量体、科技能量、军事核武及全球政治影响力等层面上,都跟中国相去甚远。但另一方面,不论依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等指标,中国大陆距离“高收入经济体”确实还有差距,如今年刚卸任的世银行长David Malpass所言,从人均所得出发,没人能否定中国具有获得世银借款的资格。某种程度可以说中国创造出了第四种独特的分类,也就是已开发、开发中、低度开发以及中国。
其实北京自知与其他开发中国家实有不同,也开始做出国际贡献,例如中国大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大的单一捐助国,也积极投入国际粮食南南合作专案。中国大陆婉拒升级的主因,自然是国际政治考量,这种跟“全球南方”血缘相同的身分,有助于维持与其他开发中国家团结的需要,也是中国主导一带一路、金砖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甚至于近期推动“全球发展倡议”的正当基础所在,中国并无为了面子而加速从开发中地位毕业的需求。
西方国家的压力短期间对中国大陆影响不大,因为从WTO到联合国体系,尚无机制可强迫改列国家的经济发展定位。然而,西方国家的行动愈来愈多,对北京也会形成一定压力,毕竟中国大陆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有伟大复兴与美欧分庭抗礼的企图心,倘若北京想要获得“北、南国家”的普遍认同,除了坚定扮演南南集团的领头羊之外,如何扮演其负责任的大国及领导者角色,特别是必须领悟到其惯用的经贸关系武器化作风,以符合国际社会对负责任领导者的期待,才能真正迈往成为大国、强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