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北京计划10月举办第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广邀多国领袖参与。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欧洲国家领袖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捷克等,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出席为理由而不愿参加,另外也出于欧盟对中政策的调整,及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有所不同的原因。
中将制定新国际规则
长期以来,西方或相信中国崩溃论,认为中国不可能建立全球性影响力;或夸大中国威胁论,认为强国必霸,一旦中国崛起,就会走西方过去三百年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老路。西方媒体就是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不相信此倡议会成功,就是强调中国进行新殖民主义,设下新的债务陷井。
中国是一个古老且曾经雄踞东亚的强国,并不缺乏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经验与哲学,中国还会是21世纪的后现代全球大国,正透过基于关系规范的权力投射,而非基于实力原则的权力控制,逐步涉入西方势力退去后的全球南方事务。「一带一路倡议」不只是庞大的发展与建设的经建计划,更是北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的下层建筑。中国以这四项倡议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以中国发展经验提供世界另一个发展道路与智慧。
换句话说,中国正在以与过去西方帝国主义不同的方式,以非强制、非军事、非占领的手段重新制定国际社会的规则与价值。中国透过提供基础建设,协助开发,扩大经济与文化交流,试图传播、沟通、形塑以及灌输新的价值与规范。固然中国扮演这其中的轴承与枢纽的角色,但仍然保有一定的开放性与互利性。
这种开放互利是建立在以关系为中心的规范性权力,这种规范强调在社会关系中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易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其实质和属性。看重建立良好的关系甚于短期的物质利益,这一策略充分地体现在中国外交政策强调双赢合作的诉求中以及对于外国个人特殊的称呼与接待上。
十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在全球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中国及其人民常常被视为多元商品的供应者、勤劳的创业者或移民以及双赢项目的提供者。在长期的经贸文化关系建构之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规则与价值正在建立,进一步冲击既有的国际秩序。因为这种开发而非剥削,双赢而非掠夺的地缘经济努力正在对美国主导的地缘战略产生挑战,后者一心着眼在遏制中国特别是中国周边海域围堵的军事行动,而不愿投注经费与开放市场给南方国家。
非西方国家实力提升
欧洲国家受美国新冷战思维的影响,抗拒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的计划视作对西方的威胁,未能见到该计划与中国全球治理的提议,正在形塑新的国际价值与规则。世界上有8成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非西方世界,随着非西方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与话语权也在提升,后冷战时代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被美国自己扼杀,但多元的、多极的新一波全球化正在蓬勃发展。而新的多边组织与多边合作计划正是这新一波全球化的推手。
西方也知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意义,去年6月G7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和其他集团领导人决定重新启动「全球基建和投资伙伴关系」项目。拜登表示,美国将在5年内动员2000亿美元赠款、联邦基金和私人投资,支持中低收入国家的项目,帮助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全球卫生、性别平等和数位基础设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直言,欧盟将筹集3000亿欧元,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替代方案,取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基础建设与协助开发本来就不是零和游戏,西方与中国竞相协助后发展国家走出贫穷原本美事一桩,但是西方起步晚,要追上中国并不容易。欧洲跟随美国立场抵制一带一路,将失去对南方国家的影响力,接着可能失去共同形塑全球新政经秩序的机会。这也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希望参加金砖国家峰会的原因,但在西方国家中孤掌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