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榆林的传统迎亲队伍,载歌载舞热闹趣味横生。(图/方伟光)
中国大陆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土壤肥沃,一方水养一方人,即便是环境险恶,物资缺乏,人民都能发挥人定胜天的开垦精神,建立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陕北,地理环境的特色就是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黄土尘沙,自古就是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区域,现今统称的陕北,系指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和延安地区。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就是民歌、说书、秧歌和传统手工如泥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为了保留这些珍贵的非遗,斥资盖了主题博物馆有系统的保留下来。民间人士也相当珍惜祖先留下来的资产,不仅国家殿堂的博物馆保留珍贵的史料,街坊也随处可见陕北特色的民间习俗,例如婚嫁的迎亲仪式,唢呐班子、反串姨婆和扶摇抬轿的歌舞队伍、新郎骑驴,新娘陪嫁,不光具浓厚的人情味,还可见陕北人对爱情祝福的虔诚,游行队伍往往吸引路人驻足欣赏,热闹喜庆,感受新人及家族的喜悦。
陕北民博物馆内收藏珍贵的陕北民歌乐谱得以让学子传承下来。(图/方伟光)
陕北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期的陕北民歌受到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加上万物枯焦的旱灾、飞沙走石的狂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所带来的恐惧和磨难,于是他们开始祈求神灵的保佑,希望透过歌唱来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后来延伸成祭祀歌,同时慢慢演变成说唱形式,并带有历史文化传承的艺术雏形。陕北民歌一直以口头形式来传承,1939年,民歌研究会在延安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收集整理了一些早期流传于民间的陕北民歌,并对其加以研究和整理。1942年,鲁迅艺术学院的工作者们开始逐渐深入榆林市的米脂、绥德县等地方,大量民歌得以采集并进行了深度创作。陕北民歌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被人们喜爱和流传。2018年,榆林市榆阳区政府斥资约1亿元,兴建了一座集收藏、陈列、展览、研究与传播陕北民歌的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博物馆主要分六个展区,分别是《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主题馆最大的特色是在参观各展区时,馆方安排专业的歌唱老师现场演唱陕北民歌,高亢嘹亮、粗犷奔放的陕北民歌瞬间响彻整个展厅,这座「会唱歌」的博物馆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参观体验。
陕北绥德县文化遗产陈列馆成1952年,现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图/方伟光)
绥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富集,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在陕北地区占绝对优势。作为展示、展演、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组织开展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申报工作,预申报国家级传承人3名,申报并通过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传承人16名。建成了秧歌、传统医药、泥塑等4个传习所。并编印了《陕北·绥德唢呐曲牌》、《陕北秧歌》书籍,发行《陕北·绥德唢呐曲牌》光盘,录制了《陕北秧歌》音乐,用文字、图像的方式对我们的非遗项目进行了收集保存。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公益宣传活动当日,邀请全县54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现场展示,共展出剪纸作品550幅,泥塑107件,石雕127件,柳编45件,芦苇制品20件,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