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星期一(12月26日)再大幅放宽疫情管制措施,除了将新冠病毒原来“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还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称,更名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中国卫健委星期一深夜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解读问答,称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以后,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考虑到肺炎仅反映了病毒感染后较为严重的患病状况,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临床特征,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
中国卫健委称,将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当局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在重症高风险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做好新冠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类救治患者;做好社区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级服务,摸清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相关基础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
此外,当局也提到要强化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重点机构防控;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落实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做好信息公布和宣传教育和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
中国卫健委称,新冠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但同时将保留部分人群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要求,包括对医疗机构收治的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急诊患者、具有重症高风险的住院患者、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疫情流行期间,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对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的社区居民、3岁及以下婴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及时指导开展抗原检测,或前往社区设置的便民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外来人员进入脆弱人群聚集场所时,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
中国新冠疫情公布频次调整为每月一次
时隔两天,中国官方宣布,将疫情公布频次调整为每月一次。此前,中国国家健康委员会上星期天(12月25日)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新冠疫情信息。
据新华网星期二(27日)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称,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传染病后,疾病监测、报告和对外发布等工作,也要做出一些调整,即调整公布内容、调整公布频次和调整检测内容。
李群说,疫情内容公布将保留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
李群说,公布频次根据疫情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调整为每月一次。
李群说,监测内容将调整为以疫情趋势、重点人群为重点的监测,在继续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机构和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病毒变异监测,相关监测结果将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