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聪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近日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斯蒂芬五重星系群」观测,发现一个尺度约为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中新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聪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近日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斯蒂芬五重星系群」(Stephan’s Quintet)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成像观测,发现一个尺度约为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
斯蒂芬五重星系群位于飞马座(Pegasus),距离地球约2.9亿光年,于1877年由法国天文学家史提芬(Edouard Stephan)发现。自此,斯蒂芬五重星系群成为天文学领域最受关注的星系群。而上述研究的相关成果10月19日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报导引述徐聪说法指出,「中国天眼」能够探测到远离星系中心的极其稀薄的弥散原子气体所发出的暗弱辐射,为研究宇宙中天体的起源打开一个崭新的窗口,本次发现亦得益于「中国天眼」超高灵敏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极端暗弱天体探测能力。
据了解,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起源都离不开原子气体。以星系为例,其主要演化过程是不断从宇宙空间吸收原子气体,然后将其转化为恒星的过程。
报导称,这次最新发现表明,在远离该星系群中心的外围空间,存在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这些气体结构的形成很可能与「斯蒂芬五重星系群」早期形成时,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历史有关,已经存在大约10亿年。
徐聪强调,这次的发现对研究星系及其气体在宇宙中的演化提出挑战,因为现有理论难以解释,为何稀薄的原子气体长年都未被宇宙空间中的紫外背景辐射电离。该次观测成果也预示着,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太空总署(NASA)7月中旬公布首批宇宙极远处的全彩照片,这其中就包括斯蒂芬五重星系群、船底座星云及南环状星云。这是韦伯太空望远镜有史以来拍摄的最大图象,超过1.5亿像素。据了解,该次拍摄揭露斯蒂芬五重星系群许多新的细节,让外界得以一窥宇宙最初早期星系组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