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计划修改上市规则,允许部分尚无收益的科技公司上市,这是港交所提振IPO数量的最新举措。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港交所希望降低尚无收益和处于发展初期的科技公司的上市门槛。此举将为今年表现低迷的香港IPO市场吸引更多上市企业。Dealogic数据显示,今年到目前为止,香港第一和第二上市筹集了107.8亿美元,比2021年同期下降71%。
港交所此举正值中美关系恶化,受此影响,部分中国公司已停止赴美上市,已上市的中国企业则面临退市风险,此外还有一批中国国企从美国退市。
美国政府此前还决定收紧半导体行业出口限制,导致中国芯片制造商股价大跌。而港交所此次计划修改的上市规则中就明确包括了半导体行业。
按照港交所现行的上市规则,赴港上市公司需要满足多项测试要求,其中包括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收益至少为5亿港元。而星期三(10月19日)公布的咨询文件建议对部分企业完全免除此项要求。
这将是2018年港交所全面改革上市规则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港交所在2018年的改革中引入了加权投票权,允许已在海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二次上市,并为生物科技公司制定了一套具体规则。
今年早些时候,港交所允许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SPAC从公开市场筹集资金,再用筹集到的资金并购非上市企业。
修改后的上市规则将适用于港交所所说的“特专科技公司”,其中包括云端服务和人工智能、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和农业技术。
这份名单中包含了被中国政府视为投资重点的几个领域,例如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和新能源。在星期天(16日)的中共二十大开幕式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报告中敦促中国在半导体等战略技术和供应链方面坚持自立自强。
港交所表示,特专科技公司目前在香港上市的主要障碍是无法达到盈利、收益或现金流要求,这类公司有许多还处于专注研发的阶段。港交所称,在与市场参与者讨论后,港交所方面相信投资者对于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会有强烈兴趣,因为这类公司增长潜力甚高。
修改上市规则有望缓解今年香港IPO数量减少的趋势,上市企业减少已影响到港交所的盈利。港交所星期三公布,截至9月30日的三个月,该公司利润下降30%,至22.7亿港元。在经济变数增加之际,该公司交易和结算费收入减少。港交所称,第三季度港交所IPO融资额为上半年两倍多,但今年迄今为止的融资额仍低于去年同期。
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建议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两个类别,一是旗下特专科技产品已实现有意义的商业化的公司(门槛为年收益至少2.5亿港元),二是年收益未达到这一门槛的未商业化公司。 咨询文件中提出的最低市值要求远高于港交所通常采用的20亿港元的门槛。未商业化公司在上市时预期市值至少要达到150亿港元,商业化公司至少要达到80亿港元。
“对科技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欧华律师事务所驻香港的IPO咨询律师吴卓人表示。吴卓人说,拟定的市值要求可能会限制符合条件的公司数量,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表示,港交所希望针对未商业化公司制定更严格的要求,认为这类公司投资风险较高。
根据对未商业化公司的额外资本资本规定,未商业化公司需要有充足的营运资金(包括预期IPO所得款项),足可应付未来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此外还需要在上市文件中明确说明如何最终达到2.5亿港元的收益门槛。已商业化公司和未商业化公司均需从事研发至少三个会计年度。
就在咨询文件和香港交易所业绩公布的同一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他7月份上任以来的首份年度施政报告。李家超说,修订上市规则是“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的举措之一。
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的公众咨询期将在12月18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