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元旦起,含馅巧克力的巧克力含量须达25%,并明令所有巧克力产品的植物油含量不得超过总重5% ,否则不可以「巧克力」作为品名。 (图/路透社)
台湾自明年开始要为巧克力正名,而欧洲过去就曾为正统巧克力发生近30年争执,有的国家坚持只有完全使用可可油制造的巧克力才能被称为巧克力,但欧盟于2000年接受植物油制造的巧克力,两派势力互不相让。
卫福部食药署今年3月宣布,明年元旦起,含馅巧克力的巧克力含量须达25%,并明令所有巧克力产品的植物油含量不得超过总重5% ,否则不可以「巧克力」作为品名。欧洲更早就对原料可可油与替代用的植物油有过政治角力。
先来看看欧洲人有多喜欢吃巧克力。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估计2019年欧洲联盟(EU)生产高达370万吨巧克力,而根据法国媒体2018年报导,德国每人平均每年吃下11公斤巧克力、比利时10.9公斤、瑞士10.8公斤、英国10公斤、法国7.3公斤,并指对比之下美国人均6公斤胃口并不算特别大。
以比利时为例,除了观光区布满巧克力专卖店,即使是街角小杂货店都会陈列着一排巧克力,而走进大型连锁量贩店更不用说,直接一整列任君挑选。不过,这些打着浓郁美味的巧克力,却曾有一场欧洲巧克力正统之战。
1957年比利时、德国、法国、义大利、 卢森堡和荷兰6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组织,建立一个涵盖货物和服务的的共同市场,而这些国家因为都同意只有完全使用可可油制造的巧克力才能被称为巧克力,是正统派拥护者。
到了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等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它们的巧克力产品有些不同,以牛奶巧克力为例,法国及比利时坚持,除了牛奶之外,配方就只能有可可油,但是英国的配方加了蔬菜油,因此不能被称为牛奶巧克力,更取笑这种成本的产品应该叫做「菜克力」;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则不接受为「正统派」的规定,展开角力。
英国为打开欧陆市场持续推动修改规定,当1991年欧洲共同体转变为欧洲联盟,成员国扩大之后,「正统派」的坚持愈来愈受到新兴派的挑战。 2000年欧洲议会通过欧洲执委会提出的一项指令,允许欧盟成员国生产巧克力时,可以使用其它油脂做为可可油的替代品,但包装需清楚标示油类原料成份。
不过比利时坚持,仍将继续制造百分之百可可油制造的纯巧克力。这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有一些比利时的观光资讯上会特别强调,比利时巧克力除了研磨细腻、特点还有高可可含量以及「百分百」可可油。
欧洲巧克力走过正统之争,20年后围绕原料的议题仍未停,其中以童工血汗最受瞩目。 2019年倡议团体「绿色美国」表示,多家大型巧克力公司都未能将童工从供应链中排除,非洲多数可可豆农家生活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划定的贫穷线以下,每天薪资不到2美元(约新台币61.3元),助长当地童工文化。
多家大型巧克力公司都说将持续投入社会责任,并使用获道德认证的可可豆。比利时超市贩售的巧克力包装上出现愈来愈多公平交易、雨林联盟认证标章等,道德可可豆是否名如其实,以及能否实质帮助农民生计都还需要受到更多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