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至今提出「碳中和」一周年。图/新华社
至今提出「碳中和」一周年之际,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22日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线上发布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2021)。据最新发布的指数显示,各地区的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分布区间为40至75分,其中华东、华南地区的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相对较高。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和福建分别位居全大陆的前6名,是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表现最佳的六个省市。
据中新网引述该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孙传旺表示,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的编制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扩展性原则,以「五力」驱动模型为基本框架,将地区碳中和发展力结构化分解为成长力、转型力、竞争力、协调力和持续力,并结合地方政府的碳中和政策舆情分析等辅助指标,形成一套「五+N」的指标体系。
孙传旺认为,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的不断加快与「1+N」政策体系的推出,「双碳」目标必将转向更实际、更高效、更深入的全面推进阶段。而研究团队下一步将随着绿色低碳事业的推进,持续完善指数体系架构与数据库建设。
中国停建境外煤电项目 美气候特使称是伟大贡献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对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表示欢迎。图为克里前天抵达纽约联合国总部。(路透社)
针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表示欢迎,并称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great contribution)。
据路透社报道,克里(John Kerry)也在声明中说,这是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取得成功所需努力的良好开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国的格拉斯哥举行。
克里称:“我们已经就这个问题和中国谈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听到习主席做出这一重要决定,我非常高兴。”克里8月31日至9月3日访华时曾敦促中国停止煤电厂投资,但当时的谈判未取得成果。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夏尔马(Alok Sharma),也对习近平这一宣布表示欢迎。
也是英国气候事务主管的夏尔马在推特发文指出:“很明显,煤电的前景堪忧。我欢迎习主席承诺停止在国外建设新的煤电项目,这是我访问中国期间讨论的一个关键话题。”
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出的新闻稿,夏尔马9月5日至7日访华。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同夏尔马在天津举行会谈,双方就中英气候变化合作等交换意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发声明称,欢迎习近平的上述宣布。他强调,全球加速淘汰煤电是促成《巴黎协定》目标触手可及的最重要一步。
倡导全球从煤炭和化石燃料转型的组织“日出计划”(Sunrise Project)的全球气候战略主管盖伊(Justin Guay)在谈到习近平的新承诺时则说,以煤电发展来说,中国是坚持到最后者(the last man standing),如果没有中国官方出资的煤电项目,全球就几乎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煤电增长。
习近平今天(22日)凌晨是通过预录视频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致辞时作出上述新的减排承诺。习近平强调,中国会“全力以赴”,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习近平重申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他也宣布,中国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外界关注中国如何实现减排承诺之际,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今天(22日)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传播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透露,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贺克斌说,下一步,清华大学将在零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CCUS与碳汇、碳中和战略等方向重点发力,力争在碳中和主战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今天(22日)凌晨通过预录视频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致辞时重申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宣布中国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碳达峰”、“碳中和”在今年3月的中国全国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已有多所高校相继成立与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机构。
西北大学今年5月成立中国首家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月宣布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则在7月成立福建省首家碳中和研究院。
中国教育部今年7月下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计划》,其中提到,教育部将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布局一批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平台,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